移动通讯与网络媒体铺天盖地的普及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随着“言”而无“信”时代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信客已被人们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越来越显得可有可无。余秋雨先生却在《信客》里告诉我们一个信客所承载的见证者的角色,这个角色悲悯地见证了城乡的人情冷暖,更见证了社会改革时期,作者对“信客”这个看似微不足道人物的深度探询与怀念。
信客信客,顾名思义,他的职责非常简单,只要把信件收发到乡人那里就可以了。但文中的信客已经不仅仅只限于收发信件,他要帮乡入带送包裹物件,还要为乡人料理后事,还要收拾遗物,还要回乡报死讯,还要归还死者的遗物,还要安慰家属。不仅做这些,信客还经常代读代写书信。可以说,信客所做的事情远远超出了工作的本职范围。如果有高薪为报酬,超出工作本职范围任劳任怨地工作,那也有理可说,但两位信客的工作却只能维持生计,老信客家破烂灰暗,没什么值钱的家当,年轻的信客也没有好的待遇。甚至当他受了太多的委屈而不想干时。人们才想起他所有的好处。给没有生活来源的信客端几碗食物点心。信客超额所做的事情不仅没有报酬,反而承受了常入难以承受的误会、委屈、冤枉。老信客更是一不小心就栽了跟头。毁了名誉。
老信客在帮别人带两匹红绸时,私下里仅仅剪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捆扎礼品,目的是为图个好看,并没有意图要偷藏别人的物品。并且老信客是个一向非常诚信诚实的人,当年轻信客上路后,文中讲到~路上都遇到对老信客的询问,大半辈子的风尘苦旅,整整一条街的人都认识他。流落在外的游子,年年月月都等着他的脚步声。”可就这一个小小的错误,却遭来了四乡邻里的猜疑,甚至以往的乡邻都怀疑他的信任与人品问题,让他分辨不清,即使他家徒四壁。没有值钱的东西。人言可畏,这让我们看到,虽然“信客”这个职业很不起眼,人们对他的要求却是异常的苛刻,任何的闪失哪怕是一点点的私心都有栽倒的可能。
既然这样,信客为什么要干呢?
正如文中老信客对年轻信客的嘱咐所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年轻信客之所以愿意接受这份工作,正是因为他被老信客那份沉甸甸的诚心和诚信所感动。老信客整整两天,细声慢气地告诉他关于信客工作的方方面面。从老信客的讲述中可知:他对外出谋生者的了解可谓是彻彻底底,甚至连谋生者的脾气都一清二楚。透过这份知根知底的了解,我们读到的是老信客在工作中的负责、真挚、虔诚,还有对外出谋生者浓浓的关心和热情。他不仅对城里的路线一清二楚。甚至还对沿途的小旅馆,茶房的为人,哪家摊点大饼厚实,以及只卖米饭不卖菜的小店都耳熟能详。这些正无言地述说着信客工作的艰辛与生活的节俭与寒酸。甚至后来,老信客到了坟场工作,还念念不忘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在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这种对平凡工作崇高的热忱与生活的极度简朴,本身具有着一种打动人的力量,使得年轻信客被深深感动,有了一种信念。不忍心拒绝。
其次,信客职业虽然地位低微,但很重要,是城乡联结的纽带,是城乡冲突的驿站,是城多冷暖的缓冲器。信客的作用已不仅仅承担他自己应该承担的送信的责任,进城谋生者在都市里的升沉荣辱、人情冷暖,他最先感受到。乡下发生的悲欢离合、大事小事他也最先得知,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正如老信客所说:“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那年轻信客做得怎么样呢?年轻信客从老信客的告诫中,一生做事“讲诚信,讲信用,”他亲自在场发散信物,亲自查点,决不让收信人苦等。他不仅讲信用,而且正如文中所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信客还能“深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
当他去报丧时,在路上,他就想了很久怎样委婉地通报噩耗。报丧后,农妇情绪过激,会大哭,昏厥,甚至憎恨信客,把他当作死神怨鬼。他也只能低眉顺眼,唯唯诺诺。应该说农妇对信客这种过激的情绪是没有道理的。信客也没有义务要承受这种额外的委屈与冤枉。但信客却能深深地理解农妇:有谁不热爱生自己养自己的家乡,有谁不愿意一家团圆,享受天伦之乐。但生活的无奈与生存的压力使得乡人离家出走,漂泊在外。远离故乡的谋生者,有太多的委屈要承担,有太多的苦难要承受,不仅妻离子散,甚至阴阳相隔,为了生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相对这些来说,信客觉得自己所受的冤屈已经显得微不足道了,并把委屈与辛酸埋在了心里。面对死者家属的憎恨,呵斥,甚至骂他是死神冤鬼。他之所以能低眉顺眼,唯唯诺诺,这是多深的理解和同情!但人死不能复生,这时再多的话语都显得多余,他又能做什么呢?这同情里满是安慰,这安慰里又载满了无奈。正是这种对同乡的不幸与苦难的主动理解和分担,所以在归还遗物时,面对农妇无端由的疑惑,他真像做错什么事情一般,还无缘无故地陪罪,甚至愿意委屈自己来替乡人分担辛酸与悲苦。
理解比自己更不幸的人。这是一种深深的悲悯:把无辜的委屈当作对受难家属的安慰来承担,这是一种人间的温情:把别人的灾难当作自己苦难的一部分来承受,这是一种人性向善的光辉。城多文明的差异与冲突,没有谁能真正了解人世的炎凉与冷暖,信客却孤独地见证得清清楚楚。
虽然人们对待信客是苛刻的,但信客却包容了所有人的爱恨情仇。他理解同情谋生者家庭中各种各样的不幸。以体谅宽容善良之心唤回了在城市发财后犯下道德迷失错误的同乡。可以说,信客不仅把诚信看作神圣的职业使命,他还有一种信念:相信农村与城市会因为信客的存在而守住诚实诚信的为人底线。进城后的农民能留守住本有的朴素的人情道德,正如文中那个被信客感化的负心汉一样。
应该说老信客选择从上海落魄回来的年轻人接替他的工作是有原因的。正因为信客读过书,所以他能够感触城市的文明,能够在城市的边缘探询它的繁华与猥琐。同时,信客在城里打过工。并且几次碰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所以他自己外出的艰辛与落魄的经历,让信客比谁都能够体谅进城谋生者的艰辛,理解他们的苦寒与不易。况且“那个年月经常会有客死他乡的外出者,外出的坏事历来是多过好事”,所以他能更容易以宽容之心对待乡人,甚至以冤枉自己来缓解受难家庭的痛苦。
正是这样,在受难家属中。带着满脸的戚容安慰张罗死者家属,他都不能离开。应该说不是他不能离开,而是他不忍心离开悲痛中的家属,这种不忍心,既有对死者的伤感,还有对死者家属的怜悯,更有对失去家庭顶梁柱后农妇一家今后生活的担忧,信客的善良里夹杂着太多的情感。应该说信客与乡人各有各的不幸,但不幸中对人生苦难的承担却是同样沉甸甸的。这种不忍心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最不幸的人才能理解所有人的不幸。最苦难的人才能同情人世间的大爱大恨,最慈悲的人才宽容得起乡民生命底色中朴素的自私。再大的不幸,信客都一起与乡人承担了。而又有谁来分担信客的不幸呢?信客又何尝不是一个最不幸的人呢?
应该说,信客对乡人苦难与不幸的共同分担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