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学生苍白的文字表达,语文教师经常会感慨:现在的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太少了。我想这种情况与社会生活状况是休戚相关的。现在的学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非常缺少对逆境的体验与逆境紧密联系的那些痛苦、忧虑、渴望、思索、奋斗等等情感与认识必然会随之缺失,寒门出高士这样的古语已失去了相应的社会基础。另外现在的学生为学业所累,应付各类补习已是疲于奔命,很少有那些到大自然中或者在成人社会闯一下的条件与机会。
对这样的状况,老师们在感慨之余便开始动足脑筋想方设法拓宽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渠道。在各种各样的办法中,有一种肯定是我们都做过的,即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上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资源。教材中许多选文不仅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更是一个经验的汇聚地、思想的珍宝库,能使学生得到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因此,教学中,我经常会依托文本,让学生写一些文本体验文章,为学生架构起一座来源于文本的间接体验与生发于生活的直接体验之间的桥梁,也许这是符合二期课改语文新课标“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文知识”这一理念的。随文写作我们分为三类:
第一类:听听写写
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进行第一阶段的作文训练时,采取了“听故事、记故事”的指导策略。在第一单元“有家真好”的课文中,《离别的礼物》有完整的情节,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又有恰到好处的环境烘托,非常适合作为故事来讲。我先绘声绘色地把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让他们马上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做到事件叙述完整即可,写的过程中当然不能翻书。因为有内容可写,这样的写作训练很受学生欢迎。
当然,要想取得明显的进步,是要讲究一些方法的。比如在听与写的时间比例上,一开始可能听20分钟,写20分钟。几次练笔后,我开始重点讲述故事的发展脉络,有意识减少细腻的描绘,于是听的时间变成10分钟,而学生写的要求也在原来叙述完整的基础上相应提高,我要求他们展开想象,适当补充细节,写的时间就变成了30分钟。根据学生的实际进步情况,一段时间后还可以安排听5分钟,写35分钟这样的比例。再比如故事内容的选取,课内课外应错落有致,紧密围绕单元主题,及时结合时事热点,讲过听过写过“同龄人的故事”单元后,再讲讲听听写写身边的同龄人的故事,丰富的故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间接经历、直接感受。再比如讲与写的任务分配上也可作调整:起始阶段可以是以教师讲、学生写为主要手段,一段时间以后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故事,教师和学生一起写。
“听听写写”的随文写作训练开展至今可以说是益处多多:一是学生有内容可写。他们不害怕写作,能快速成文,与阅读课相比,甚至有学生更期待这每周一次的听写课。二是促进预习,优化阅读。这样的训练开展不久学生就发现,老师讲故事总是在开始一个新单元之前,故事大多是来自这一单元的课文,因为写的过程中不可以翻书,为了把听到的故事写得更好,他们会提前把整个单元的课文仔仔细细地读一遍。三是锻炼听说能力。听是我们今天很重要的学习方式,听得完整、听出重点,不仅关系到本次写作的顺利完成,更是促进学生日后乃至终身的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轮流讲故事既能有效地推动学生去阅读,也能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还能培养舞台气质。
第二类:读读写写
这类作文训练是受到特级教师单云德的“300秒快速作文”的启发。300秒就是5分钟,如此短时间的写特别适合课堂随文而写,具体可分为几种情况:一是整合再现,适合新课的导入与课末的总结。如安排两课时的《背影》,在第二课时开始时,可以让学生用5分钟时间写一下第一课时所学的主要内容,或设计一些承上启下的话题,让学生写一下上一节课的学习重点,然后在交流中切入第二课时的教学。安静的环境、理性的思考能很快使所有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而走进文本。二是有感而发,适合课堂讨论。如《门外有敲门声》一文中“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的话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思想碰撞,灵感的火花是稍纵即逝的,及时记录不仅能留下珍贵的思想,在书写的过程中,感性的情感还能上升为理性的思辨。三是想象重构,适合补充文本留白。比如人物细微的动作隐藏着微妙的心理活动,5分钟快速的心理描写训练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进而把握作者的表现意图。在教学《我不是懦夫》中“我”受到训斥这一情节时,我让学生静下心,执起笔,沉浸到“我”的角色中,体味一下主人公的痛——学生笔端流淌出来的情感远比闹哄哄的争论深入肺腑。
5分钟快速随文而写的训练将会提高学生的小作文写作能力,而且应对考卷上出现在阅读题中的80字感悟、评价类题型,这种随文而写的训练尤其行之有效。
第三类:做做写写
我们经常随文开展课本剧表演,习惯的做法是读好课文,大家参与表演,再进行点评。其做法很简单,在上述步骤之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写剧本,要求把大家前面所作的点评体现在台词的再创作中,并补充舞台提示、环境提示、人物的动作神态外貌提示等等,写好后再演,效果立竿见影。低年级学生对这种能看到“产品”的劳动非常热衷。除了培养动笔创作的兴趣之外,小剧本的写作还能帮助学生写好场景,写活人物,对记叙文的写作是大有帮助的。
还有一些随文而写,比如好词的积累有写一段话的训练,好句的积累有仿写训练,文学常识的积累有摘抄分类整合训练,走近著名作家有人物小传写作训练,课外阅读有两周一次的《读者》500字批注训练等等。
我在课题“初中低年级体验式随文写作”的研究过程中所做的这些作文训练,只不过是尝试着把自己及老师们平时做的事情归纳整理,使之能形成一个较为明确的作文指导方法,如果可能的话,还想把它上升为一个有实践验证过的、有理论基础支撑的作文指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