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1期 ID: 376729

  

语文教学须重“听”

◇ 吴长晖

  英语课程有听力训练,中考有英语听力测试;而语文课程鲜有听力训练,全国大多数地区没有语文听力测试;语文教学中虽有“听说”,但实际是重“说”轻“听”:是不是语文上的“听”因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而不需要多学,是不是语文教学不需要在培养听力上下工夫?注意一下我们周围令人皱眉的情况:听知其表,不晓其里;心不在焉,左顾右盼;“听耳边风”,挂一漏万;充耳不闻,无动于衷……这些都说明不少学生在听话上存在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存在,不能不说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认识有关。当前,应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听话教学,坚定地树立一个观点:语文教学须重“听”。
  “会听”对学生的发展很重要。“会听”是较强口语交际能力的体现。良好的谈吐有一半要靠聆听,只有听准了听懂了你才能“说”;人们之间相互对谈的缺失和弊端,来自于缺少耐心去倾听对方的陈述。富兰克林说过:“与人交往取得成功的重要秘诀就是会听,谦逊沉着的人才能够多听善听,聪明细心的人才能由表及里,听出真意,听一知十。”美国大众传媒学家威廉·沃克提醒我们:“社会日益复杂,每个人更依赖于听和说有效地处理信息,听力低下将阻碍你获得成功和幸福。”语文教师辅导学生学会听话,培养学生健康的富有涵养的听话心理,就能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更容易获得成功。
  “听”是获取信息开阔视野获得享受的重要渠道。生活中“听说”、“听想”、“听唱”、“听记”、“听做”的现象相当普遍,尤其在当今,随着有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电视、电话、多媒体、MP3等等已经遍及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听”不再受时空阻隔,“听”已经代替了部分书面语言的表达,迅速地向人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提高了学习和工作效率。所以“会听”是一个人与时代共振的需要。
  “会听”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会听”,“读”才有用,“说”才有可能。在听中能够学习语言、增长知识、摸索语法习惯以及别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为培养说、读、写提供参考的样式;在听中对话语包含的信息进行记忆、筛选、分析、处理、建构,培养了注意力、记忆力,培养了多种思维能力,提高了思维的敏捷性和反应的灵活性;在听中能感受到各种变化的语音传达的丰富语义带来的快感;在听中也形成了积极发现的良好求知的心态。
  为培养学生的“听”力,语文教师就要在听话教学方面实实在在地落实“重视”二字。
  首先是端正学生“听”的态度
  教会学生谦虚地听。态度诚恳,尊重对方,倾心地听。在听播音时,要保持安静,尊重他人听话的权利;在听课、谈话、听报告或听讲座时,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说话或插入另外的话题,即使有不同意见或不感兴趣,也要耐心听完。
  教会学生专心地听。集中注意力认真听,尽可能地以自然的目光注视对方,一方面表示你对他发言的专注,另一方面也可以从讲话人的神态动作上更好地理解其话语的意思;要及时向对方反馈听的效果,以点头、微笑、“嗯”、“哦”表示理解赞同,用礼貌的短语或轻度摇头表示未懂或不清楚。
  教会学生用心地听。一边听一边积极地开动脑筋,分析说话人是以一种什么态度、表情、语调、语气和在什么环境下讲的,揣摩对方话语包含的内在信息,用自己的见解与之比较,寻找差异,推测对方将会说些什么。这样咀嚼、借鉴、分析、评判、筛选,接受有用信息,排除无用信息,甚至把混合信息中的无用信息变成有用信息。
  其次是培养学生敏捷的“听”的能力
  “听”的能力包括以下几种:
  辨音识义的能力。汉语基本音节有限,但音节与音节组合能形成变化无穷的语音,从而表达变化无穷的语义。学生要能根据汉语语音的组合规则和音高、音强、重音、儿化等声调变化的规律,联系具体的语境对听的内容辨音识义。
  记忆整合能力。口语传递信息具有即说即逝的瞬时性、漫漫而谈的松散性和具体场合的省略性,还有某些人表达能力不强的残缺性。学生要具有快速记忆的能力,听话时集中注意力,紧紧追踪对方话语的思路,察言观色,分析推导,筛选要点,联想补充,把零散的缀合起来,变成连贯完整的语句加以理解。
  理解语义的能力。学生在接受话语表层意思的基础上,要能快速思维,分析哪些是铺垫的,哪些是衬托的,哪些是转承的,哪些才是关键的,从而去粗存精,抓住要点;要能联系特定的场合,借助语气语调甚至音容动作,剖析哪些是委婉的,哪些是旁敲侧击的,哪些是暗示的,哪些是深藏蕴义的,从而去伪存真,理解言外之意。
  评判话语的能力。根据对方说话的内容,判断其态度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思想倾向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观点是明朗的还是含糊的,等等;听话时留意对方发音是否准确,措辞是否达意,思路是否清晰严谨,内容是否有新意和深义。
  培养语文“听”的能力应该开辟听力课程,由课内到课外,先基础训练再到实用训练。基础训练安排在课内,听的是录音或师生“讲”和“读”的材料,使用的是合乎规范的书面语,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记录。实用训练安排在课外,听的是生活中情境对话或采访中“说”的材料,这些材料随机性大,有的是现想现说,语言不一定规范,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快速地筛选提炼组合,才能记忆或记录。
  具体的训练方法可以选择以下几种:
  边听边记,耳脑手眼并用,发展注意力和协调能力。由记录原话到记录要点,速度由慢到快。
  听后复述,训练记忆力、理解力。听力材料只说一遍而不再重复,学生听完后马上复述,叙事类要复述人物和主要事件,说明类要复述说明对象的特征,议论类要复述观点和论据,听新闻报道要复述要点。
  听后设问。听后要求学生根据听的内容竞相设题,并以听的内容来答题。看谁的问题质量高。针对性强,涵盖要点多。
  听后答问。针对听力材料所提问题,学生听问题能分析问题,指出所问核心是什么,包括哪些层次或方面;即问能即答,以听的内容为据,文思要敏捷,回答要到位;连问能连答,听准题序,析准各个问题的核心,逐一依“据”回答。
  听后推测。训练学生听话活动中的理解、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听力材料,学生要能够推测说话人的情况,推测说话人的意图;根据听的方方面面,对叙事性材料能够由开头推测中间情节或由高潮推测开头结尾;对说明性的材料,能够推测说明对象的未来。
  听后测评。教师组织学生对所听内容、对说话者口头表达技巧和能力进行评价、写评议报告,培养学生听话中的辨析、鉴赏和评论能力;教师应组织听力测试,对测试结果点评,对听话者点评、点拨、鼓励。
  “听”的能力的提高,还与平时的准备和积累有关。广泛的读是善听的基础,博览群书才能听懂含义深刻的或引经据典的话语;积累较多的修辞知识和交际中的修辞技巧,才能理解口语的言外之意;阅读中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听话中的快速分析判断。
  当我们都知道了语文听力的重要性和提高听力的方法后,我们对语文听力绝不会轻描淡写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语文的听力测试也能在全国得到普及;当然,测试并非目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要语文教师重视听力的训练,学生就能善听八方,“闻大论,听至言”。

语文教学须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