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1期 ID: 376811

  

作文教学的“人”“文”意识

◇ 吴晓莹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似乎一直遵循着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写作能力就是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在作文课上,我们往往重视以“文”为主,对文章的结构和技法进行详细的讲解。例如,讲记叙文就一定要讲六要素,讲议论文就一定要讲三段式,讲议论的方法就一定要讲例证法、类比法、反证法等等。这样的写作知识看起来很全面,很系统,当然也很重要,因为这的确是初学作文的学生必须了解的基本常识。
  然而我们也常常发现有这样的现象:说起这些作文理论学生都懂,他们也都知道作文的结构框架,比如写议论文要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但真正写起来可就困难了。不是没话可说,就是说起来东凑一句西凑一句,文章枯燥无味、立意肤浅。
  面对这种现象,我想到了特级教师刘朏胐的作文教学观:“作文能力是认识能力与表达能力辩证统一的一种智力技能。由‘物’到‘意’,再由‘意’到‘文’,是写作活动主体进行写作的规律。”这种观点让我受到启发,要想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教给他们方法是一方面,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则更重要。
  因此,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养成写随笔的习惯。这样,学生首先必须去观察,然后对观察的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这种训练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学生在写作中不会存在无话可说的问题,这也无形中让学生感觉到其实作文也并不难写。另外,要求学生多看书看报看电视,主要了解新近发生的事情,关注一些评论性的文章和报道,于是,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个材料库,面对话题时也会有独到的见解了。
  在作文教学中,突破传统的以“文”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对“人”这一写作主体的训练,让认识能力的提高带动表达能力的提高,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走向一个更为生动更为丰富也更为有效的明天!

作文教学的“人”“文”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