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成败。所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更详细的要求。新课标规定:“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它还要求“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可见,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更高的素养,尤其要具有以下四种素养。
一、语文素养
所谓语文素养,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中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等。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是语文教师的饭碗”(韩军语),是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的根本所在。试想一个缺乏语文素养的教师,还能称为语文教师吗?
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首先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敏感上。一句话或者一段文字,数学教师看后可能无动于衷,语文教师能无动于衷吗?语文教师应该分析出其深刻的内涵或丰富的外延,应该给它一个定性、一个评判:好,还是不好。这种评判就是语文素养的体现。其次,语文教师要能将抽象的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通过自己的理解加工,声情并茂地传递给学生。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做不到这点,那么学生在学习时,就会将老师搁置一边,自己直接面对文本。有的教师不是常抱怨学生上课爱开小差不听老师讲课吗?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教师的讲课缺乏吸引力,根本原因是教师语文素养太差。而要想拥有较高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首先要博览群书,通过读书来不断地提高自己。语文是一门和生活接触紧密的科目,是随时代发展不断发展的科目。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不注意读书,靠自己大学时学的那点本钱,根本无法满足当代学生学习的需要,更完成不了新课标所规定的任务。另外,语文教师还要勤于写作。写作是保持自己思维富有活力的源泉,写作是提高自己运用语言能力的最好途径。一个喜欢写作、勤于写作的教师,才能在写作方面给学生以科学合理的指导。
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的生命底线,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守住这条底线不能丢。
二、道德素养
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职业,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教师,要注重自己的道德素养,真正做到“身正为范”。而语文教师的道德素养又有其特殊的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为对民族优良品质的继承。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优良品质,如勤劳勇敢、诚实守信、正直坚强、自强不息等等。语文教师应该秉承和发扬这些优良品质,倡导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以此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表现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新课标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热爱祖国文化是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教师热爱祖国文化,那么在他的教学过程中就会处处热情洋溢,时时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无形的召唤,兴趣盎然地投入到祖国文化的学习和探索中去。
第三,表现为对崇高思想境界的追求。要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师首先应有对崇高思想境界的追求。“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好的文章从来都是有情物。教师的诵读、点拨、分析如果满含情感,就能创设与课文中情感相契合的最佳情境氛围,将文本、学生和教师的情融为一体。教师的情是文本和学生情的中介,是关键。教师只有被文本中的情打动、激发,才能产生真情实感,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他们对真理追求的炽热感情。
三、审美素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审美教育提到了突出位置,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写道:“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需要美,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可见,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十分重要。
首先,教师要拥有高雅的审美情趣。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自己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要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通过学习和阅读,深化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其次,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展示美。课堂教学的最佳美学结构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又具体表现为知趣、情趣、乐趣等审美趣味。这些复杂的审美趣味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的审美心理,使学生在对教学美的感受和鉴赏中获得知识,养成能力,获得精神的净化,心灵的愉悦,情感的激动,个性的陶冶和品质的升华。
第三,教师要塑造具有审美特质的言语形象。语文教师的职业语言,具有口语性又不同于日常用语,强调规范性又不同于书面语,它要求准确、简洁、明白、含蓄、生动;同时还要求做到运用自如,在语调上时而谦逊温和,时而抑扬顿挫;在速度上要缓急有致、张弛有度;在风格上要刚柔并济,或庄或谐。这些语言都既富有音乐的节奏美,又富有诗歌的意境美,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四、科技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科技素养,才能胜任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才能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首先,语文教师要改变观念,积极学习科技知识。科技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教师要消除偏见,纠正只重视人文知识的倾向,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让科技知识能在自己的心灵中占有一席之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语文教师应该站在时代和科技的前列,要对人类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发明有所了解,并积极做科技知识的宣传者、普及者,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其次,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先进技术来为语文教学服务。语文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学习利用先进技术整合学习资源的方法,要善于使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教学辅助手段,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学习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等,要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总之,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寄予了更高的希望,也给语文教师指明了发展方向。我们应该以新课改为契机,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透彻理解教材内容,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做一个无愧于国家和社会,无愧于家长和学生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