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1期 ID: 376722

[ 张长松 文选 ]   

语文活动到底什么重要

◇ 张长松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课一改过去单一、呆板面孔,活泼多样起来,像苏教版的高中语文就有“文本研习”、“活动体验”、“问题探讨”三种呈现方式,其中活动体验课尤其受到师生的青睐。同时,在实施活动体验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情况。
  
  一、活动是重过程还是重结果
  
  案例1:一位老师事先要求学生向家长感恩,并结合“十八岁”写出一份心得。老师批过学生的作业后,又在课堂上严厉地批评了两位没写感恩之情反而埋怨父母的同学,认为作业不合格,并要求他们重写。
  许多老师都认为这两个学生太过分。而我思考的问题是:是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生活中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其实语文无处不在,语文的素养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和提高的。事实证明,在生活实践中所获得的语文收益比课堂上听来的印象更深刻、更实用。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学生活动体验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但是传统评价体系是一种结果评价体系,我们都习惯以正确的结果为准则去评定,结论只有“对”和“错”。重结果的意识一直在左右着人们,如果这一点得不到改变,活动体验课最终必将屈服于这种意识而渐渐无立足之地,只能是纸上谈兵。
  这两个同学仅仅是因为结果的问题就遭到老师的全盘否定,公平吗?我们应该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而不要苛求其优劣对错(当然并非对错误听之任之),这一点意义重大,因为懂得怎样做比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果更有意义。语文活动的过程需要阅读、鉴别、思考,其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而得出结果只是这~漫长过程中的一步,所以我们在对活动体验作业进行评价时,要从有利于保护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宽容待之,从而使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去参与体验活动。案例中两个学生的情感表现显然也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只不过还需要我们进行正确引导罢了。
  
  二、体验是求感性还是求理性
  
  案例2:有位老师在上《肖邦故园》时,为了让学生体验一下肖邦音乐的魅力,播放了一段肖邦的音乐,然后要求学生分析出音乐所创造的意境,看谁分析得最准确。
  这是在体验吗?音乐本身就是不确定的东西,是感性层面上的知觉,有明确的对错之分吗?同样的音乐因听者的心境处境不同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而一定要比个最准确出来,这恐怕不是体验,而是在扼杀,久而久之,学生的体验能力将被扼杀得不再具有敏锐性和广泛性。
  活动体验由两步组成,先是活动,后是体验。活动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活动的目的。而体验是因人而异的,偶尔的感动,一点的感触,甚至仅仅一点点异样的感觉都可以称作是体验。体验是无逻辑的、丰富的、多彩的,体验不需要上升到理性。由于学生的阅历限制和知识积淀的不足,活动课上的体验往往是浅层次的,但这正是“初体验”的特点。这种活动体验的收效将产生较为持久的刺激作用,让学生在回味之中受到陶冶。可以说体验不可能是理性的,理性的体验只能是人们的强求之果,即在感性的基础上进行一番深思提炼而成的。因此我们在开展活动体验课时更不能强求学生,不能拿现成的书面答案去苛求体验者求同、统一,当你要求学生把阅读理解的答案奉为标准认真记录下来的时候,你正在戕害学生的体验能力。如果说体验需要理性的话,那也只能是简单的方法指导,决不能是对体验结果的规定。从这一点看,我们很多活动体验课的安排和开展都有悖于这一条规律,遗憾的是许多老师都在拿着理性的大棒,不停地打击着学生的体验活动中的自尊心。
  
  三、活动是学生自选动作还是教师规定动作
  
  案例3:有位教师在教授“永远新的旧故事”这一板块时,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活动体验题:“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翠翠、傩送和祖父的形象特征,并说出你的理由。”
  活动体验是建立在个体活动基础上的自主体验,最主要的是个体行为,因此我们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活动的主题自主地大胆地活动,选取他们最喜欢的内容,选择他们最得心应手的角度去活动,去获得体验。而当前许多老师总是放不开手脚,放不下心来让学生自己做,总是煞费苦心地事先为学生指好方向,铺好道路,扶着学生向前走,最多只是放手一两步。太多的规定动作必然对学生限制太死,所谓的活动最终也是有名无实。上面这个体验题就属严格的规定动作,学生无自主可言,正如镶牙一样,在规定的空档内必须填上规定的内容,这种引人人窦的做法,其实是老师活动的体验,而非学生体验。当然有的是教材的原因,但主要是教师的责任。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该放手时就放手,要记住学生永远比教师更具创新性。
  
  四、内容是重综合实践还是重单一突破
  
  案例4:有位教师在执教《江南的冬景》的公开课后布置语文活动的作业:课后以“校园的秋景”为题写一篇短文。
  这是非常常见的一幕,许多老师都注意到了“写”的重要作用,布置的课后作业能紧跟课堂研习内容,进行有效训练。然而,活动体验设计的目的就在于改变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言传身授的单一教与学的方式,重在让学生走出课本和课堂,在活动过程中自主锻炼培养综合运用的能力。因此活动练习的设计有必要综合,而且要尽可能地综合,比如读与写的综合、述与评的综合、文与史的综合等。但我们遗憾地看到,大部分教师在开展语文活动的时候是单一阅读体验或写作体验。很多教师在活动之前都向学生出示活动的目标,或是介绍阅读方法,或是讲解鉴赏诀窍,剩下学生要做的几乎没有综合性活动可言。
  请看一份美国某高中学生的作业:写一篇“公民权利”研究论文,要求篇幅是3~5页打印,至少用3种资料来源,至少有5句引文,对比华盛顿、杜佰依斯、马丁·路德·金、马尔科姆·X,讨论他们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并列出资料来源。
  这样的综合性作业我们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这确实就是美国高中生的一次普通的作业。我们看,完成这份作业,要阅读不止3种的资料,要辨析遴选重要的章句,要比较不同的观点,要阐述自己关于公民权利的观点,要自己动手打印。这份作业充分体现了活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当然,国情不同,学生学习习惯不同,我们不可能完全像国外那样,但在教学中加强活动体验的综合性还是非常必要的。
  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改革不只是专家创新理念,重要的是教师在实践中去具体实施,也不只是换一本教科书,重要的是教师在实践中转换脑筋,求得实效。

语文活动到底什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