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话、套话、空话”已成学生作文的一种通病,一种痼疾。这种文风害文,文章中有“假话、套话、空话”就如同眼睛里有了沙子等异物。试问:有谁会喜欢无病呻吟、虚情假意的文章?这种文风也害人,对健全人格的形成十分不利,会导致学生形成双重人格(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深思下面的问题。
一、学生为何要写“假话、套话、空话”
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套话、空话”不外乎下面三种原因。
(一)教师教的
请看下面的案例:
小学时,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文章《小木船》,讲述的是我拥有一只精美的小木船,朋友在观赏时不小心摔坏了它,我因生气摔坏了同学的文具盒,从此我们俩决裂了,好朋友在临走时送给了我一只精美的小木船,我很后悔。老师要求学生模仿这篇文章写作文。在老师引导下,结果是“小木船”变成了“钢笔”、“直尺”、“圆规”等,但是“钢笔”、“直尺”、“圆规”与“小木船”都难逃被毁坏的厄运,后来都是导致朋友决裂,最后也都是好朋友临走时送“钢笔”、“直尺”、“圆规”等。(于松月《让学生作文走出假话、空话、套话的误区》http://www.wcyzjjj.com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小木船”变成了“钢笔”、“直尺”、“圆规”等东西,但它们的“遭遇”都是一样的。这分明就是:学生的假话是在教师引导下写出来的。
(二)教师逼的
这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教师告诉学生你必须说(写)。如下面的案例:
近年,北大在自主招生中出了一个作文题“贪官检讨”。作文题一出来,就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讨论的焦点是题目。有个叫刘洪波的评论家说,这个题目是要让学生“写空话、写大话、写套话、写假话的题目”,作文是“假话集锦、空话比赛”。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点,有两位重庆的考生走出考场嬉笑着议论起作文题,说“让我们站在贪官的立场写一篇600~700字检讨书,真是有趣……”“我写得很幽默,让贪官说一些冠冕大话,我越写越想笑……”(梁江涛《“贪官检讨”,潜藏嘲笑?》http://education.163.com)
出现这种情形,多半是由于教师命题所指的范围超过了学生的生活范围。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当然不知如何下手,但为了完成作文,你必须写。其结果必然是:写出的文章空话连篇,在文章里讲的是别人的话,表达的是别人的感情。
另一种是,教师告诉学生你一定要这样说(写)。如下面的案例:
2002年5月,武汉市围绕着一个小学生作文展开的讨论,就很值得深思。这场讨论的起因是这样的:该市新洲区某小学4月底组织春游,语文教师布置一道以“春天”为题的作文。全班61名学生的作文大多以“春天好”为主题,赞美春天和风细雨、花红柳绿。惟有王聪的作文与众不同,认为“春天并不好”:“春天细菌繁殖旺盛,夏季蚊虫都在这时孽生;春天易流行感冒……”王聪的作文交上去后,挨了老师的批评:“有的同学不停地在作文中写春天不好,是不听老师讲解,胡思乱想,跑了题的结果。古往今来,文人们都说春天好,说春天不好是动错了脑筋。”(杨文华《学生作文“假话”与教师评改“笑话”》http://blog.cersp.com)
在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春天”这题目要写什么,老师有规定要求:学生一定要写春天好。否则,写出的作文就是跑题,要挨老师批的。
(三)学生对生活缺乏感知力
作文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形:教师出题没有问题(题目在学生的生活经验范围之内),教师对作文的要求也做到了科学、合理,但学生在写作时,仍是无话可说,要拿“假话、套话、空话”来凑。这是因为学生对生活缺乏感知力。
写进文章里的生活不等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生活,而是经过作者体验感知的生活(融入了作者的体验、情感)。只有这样的生活才可以作为写作的对象。这也就是说,写进作文的“生活”应是饱含着学生体验、情感的生活,是浸染了学生审美情趣的生活。如果对生活没有感知,写作当然就失去了其特有的对象。这时,学生为了完成作文,只能是去“硬写”,以致写出的东西只能是“假话、空话、套话”,毫无真实感可言,更谈不上什么独特感受了。
二、改变现状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
(一)提高命题水平
作文命题有两种形式:给具体题目,同时提出一些写作要求;没有给具体题目,但是在写作内容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有人对作文命题提出异议,说作文命题违背写作规律,理由是:有哪篇佳作是从题目开始的(先有题目,然后再有构思,最后形成文字的)?这种异议,看去很有道理。因为作者总是在生活中受到触动,萌发写作动机,有了写作内容后,才会下笔成文,而文章的题目甚至在定稿后还在变更。但是,如果作文没有命题,那作文教学怎么进行?我们总不能在作文课上对学生说:“这是作文课,你们自己写吧!”总不能在高考时,让学生在试卷上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一句话,作文没有命题,作文教学就无法进行。
既然如此,教师就应该在作文命题上多花点心思。如果让学生写命题作文,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所命之题是否在学生的生活经验范围之内;如果是让学生写话题作文,教师要能充分考虑到所出的话题应针对学生熟悉的生活,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
(二)合理引导写作
1.彻底打破僵死的条条框框
前面分析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套话、空话”原因时提到,这是“老师教的”与“老师逼的”。此类原因的背后是教师头脑中条条框框太多,才导致学生作文在表达的形式与内容上是僵死的。有的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开头与结尾都有严格规定,以致写“我的爸爸”的作文在篇末都是“我爱我的爸爸”,而写“我的妈妈”的作文在篇末都是“我爱我的妈妈”。请看下面的案例:
福建三明市张先生遇到的事情就更可笑了。他9岁女儿写了,一篇题为“难忘的一天”的作文。
国庆节那天,天气十分晴朗,我和爸爸兴高采烈地去动物园玩。
动物园里的动物很多,可我最喜欢看的还是河马。开始我以为河马就和马差不多,很会跑,人可以骑在上面,在水里游。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终于看到了河马,没想到河马又肥又大,一个长方形的大脑袋上长着一个又宽又大的嘴巴,笨笨的样子可有意思啦。它的尾巴很短,皮黑黑的,发亮,没有毛,听说是非洲来的客人呢。
河马的样子真可爱啊,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个愉快的国庆节。
老师给这篇作文打了72分,在班上算中等偏下,为什么这么打分呢?老师的评语是:作文文字通顺,条理清楚,但立意不高,写
国庆应扣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你应想到,没有祖国的强大,河马怎么会到中国来呢?(杨文华《学生作文“假话”与教师评改“笑话”》http://blog.cersp.com)
真不明白,这“立意不高”是什么意思,教师莫非是要9岁的孩子给他的作文装上一个貌似光明的尾巴。请问,这不是要让孩子说假话,又是什么?
2.重在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思
前面讲到的“学生对生活缺乏感知力”问题,其原因是学生面对写作情景,在情感上是麻木的。一个高明的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思,使学生面对写作情景能有自己的感受与体验。这样,写出的文字才是自己的东西,才不会是人云亦云,才能真正避免“假话、套话、空话”。
对此,我觉得有两种方法值得大家借鉴。一是让学生直接面对情景写作。学生直接面对真实的情景就一定会有最为真切的体验,就一定会有最为真切的语言要表达。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完全可以灵活运用周边一些写作教学资源,让学生直接面对情景写作。二是先让学生参与情景活动,再针对刚发生的情景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情景是刚发生的,因而写作时对写作情景的体验也会觉得十分真切,会有话可说。
(三)科学评价作文
科学评价作文势必会对教师教作文与学生写作文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怎样才能做到科学评价作文?就本文的话题来说,有两点值得我们重视。
1.重视对作文内容真实性的评价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实施建议·教学建议”中有:“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在“实施建议·评价建议”中有:作文评价要看学生“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继续沿袭这种精神。由此可见,目前实行的语文课标是把培养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诉真情”放在了很高的位置。
语文课标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主要依据,我们理应按照其要求来评价学生作文。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说真话,诉真情”在作文评价中要占多大比重。我个人认为应把它作为评价作文成败的第一要素;如果通篇作文充斥着“假话、套话、空话”,也应判为不及格,不管作文其他方面有多好。
2.提高教师对作文内容真实性的评价水平
这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
其一,教师要明了什么是内容的真实性。学生作文内容的虚假主要表现为不是自己的真切感受与体验。学生作文有的情节是虚假的,前面说到的学生写《小木船》的模仿作文的案例就属于这种情形;学生作文有的人物是虚假的,诸如老师总是严肃、认真的,妈妈总是勤劳、善良的,爸爸总是伟岸、高大的。情节与人物的虚假也就必然带来情感的虚假。
其二,教师在作文评价中要牢牢地把握住内容真实性这根准绳。有不少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忽视内容真实性的。他们往往忽视学生在作文中所写的是不是他自己的真切感受与体验,这种情形不能不让人想到“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从近年各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来看,“内容”所占分值都是50%左右;而“内容”基本上都包含了“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切”这四项。就内容真实性看,最为直接的一项是“感情真切”。由此可见,高考作文是强调内容真实性的,但并未把内容真实性放在一个应有的高度进行评价。高考的作文评价对教师的作文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写作都有极强的导向作用,高考作文怎么打分,教师就会怎么去教作文,学生就会怎么去写作文。我们期待高考作文评价在这方面能有所作为,这将有助于广大教师树立“内容真实是文章第一生命”的观念。这样,也有助于广大教师在作文评价中能够牢牢地把握住内容真实性这根准绳。
总之,学生在作文中撒谎责任主要在教师,而改正它的责任主要也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