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修辞手法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是常见的考点。2008年盐城市中考现代文阅读《父子》(萧忠民)一文,命题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塑造“老爹”形象,请举一例作具体分析(4分)。评分说明及答案示例:找出一组对比给2分,指出对比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给2分。①一面是狂欢的男女同学,一面是垃圾站旁独坐的父亲,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父亲的内心对儿子的宽容与抱怨;②初来时肮脏的宿舍和第二天井井有条的宿舍又构成了对比,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教育产生的效果;③父亲所给的零花钱来之不易与同学的高消费形成了对比,突出父亲的勤劳、俭朴。
阅卷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虽能找出文中对比之处,但对这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回答含糊,失分较多。究其原因,是很多学生对“对比”的写作手法理解不深。其实,对比手法的运用在教材中比比皆是,这道题一点儿不偏不怪,虽取材课外,答案却在课内。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的《中学教学全书·语文卷》里这样论述:“对照是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关的两面并联列在一起,加以比照的修辞方式,也叫对比。”笔者以苏教版教材为例从四方面分析对比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一、同类事物相比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鲁迅《雪》
大文豪鲁迅先生是对比手法的高手。他的散文诗《雪》主体是两幅雪景:一幅是记忆中故乡江南的雪景,一幅是现实中居处的朔方的雪景。这一南一北两幅雪景,包含着多种因素的对比:前者滋润美艳,后者冰冷坚硬;前者相互粘连,后者如粉如沙;前者蕴含着春温,后者抗击着严寒。这一系列对比,虽然并无什么褒贬,但是对比之下,南北雪花的个性就显得格外鲜明突出了。鲁迅在这里描绘这两幅具有对比意义的雪景,决不仅仅是为了通过相互映衬显出它们的个性,而是为了曲折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特殊感受。诗作书写的既是对理想中温暖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更是对现实中搏击严寒的力和光的赞颂,显示了作者在黑暗中渴求光明,在严寒中向往温暖,虽身处孤独而永不颓丧的伟大品格和毫不退却的战斗精神。
二、不同类事物相比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梅》
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因此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这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并写。“梅须逊雪三分白”,这句作者从颜色角度来写,梅不如雪那样洁白。这是梅的短处,恰是雪的长处。“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句作者从气味角度来写,雪当然不具备梅花的香味。这是雪的短处,恰是梅的长处。一“色”一“香”,一“长”一“短”,堪称神思巧运,诗人通过对“梅”、“雪”的评论,在对比中巧妙地写出各自的特色,并寓理于其中: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还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三、同一事物的先后情况相比
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
范进因没有盘缠,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来!……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吴敬梓《范进中举》
这是同一人物自身前后表现的对比。中举前,胡屠户大骂范进,称他为“现世宝”,说他“尖嘴猴腮”;中举后,胡屠户称范进为“贤婿”,奉承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对范进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形象,跃然纸上。课文还对范进及范进周围的各色人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对比描写。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四、完全对立的事物相比
夏洛克 您要问我为什么不愿接受三千块钱,宁愿拿一块腐烂的臭肉,那我可没什么理由可以回答您,我只能说我喜欢这样,这是不是一个回答?要是我的屋子里有了耗子,我高兴出一万块钱叫人把它们赶掉,谁管得了我?……所以我不能举什么理由,也不愿举什么理由,除了因为我对于安东尼奥抱着久积的仇恨和深刻的反感,所以才会向他进行这一场对于我自己并没有好处的诉讼。
安东尼奥 ……所以我请你不用再跟他商量什么条件,也不用替我想什么办法,让我爽爽快快受到判决,满足这犹太人的心愿吧。
夏洛克 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做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
安东尼奥 我没有多少话要说,我已经准备好了。把你的手给我,巴萨尼奥,再会吧!不要因为我为了你的缘故遭到这种结局而悲伤,因为命运对我已经特别照顾了……不要因为你将要失去一个朋友而懊恨,替你还债的人是死而无怨的。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课文节选的是《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是全剧的高潮,这场戏的冲突是以夏洛克为一方,以安东尼奥等人为另一方,围绕是否“照约执行处罚”,即是否“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进行的。夏洛克是贪婪、吝啬、爱财如命的高利贷者,与之形成鲜明比照的是安东尼奥的崇尚正义、慷慨仁义、忠于友谊。他们分别集中体现了人性的恶与善。作者通过对他们的褒贬,表达了崇尚正义、仁爱和友谊的人文主义的生活观和道德观。雨果评论这部剧本时说它“字字都是对照”。剧本的对比不仅体现在完全对立的人物之间,也体现在同一人物自身,如夏洛克一开始的嚣张气焰和最后的绝望。
我们经常在电影或电视中看到,好人与坏人的矛盾冲突,就显得好的更好,坏的更坏;绘画中,白的与黑的同在一个画面,就显得白的更白,黑的更黑。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常用这种方法,有时还多种类型的对比并用,使文学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露得更加尖锐,真可谓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