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1期 ID: 376796

  

小传记,大道理

◇ 罗玉红

  《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早年任职于长安,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写的。与其说此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不如说是一篇寓言。表面上看,作者似乎是在大谈种树者郭橐驼的养树之术,实则写出了为官之术、养民之术。上完这篇课文之后,我再三咀嚼,觉得文章不只是评议了为官与养民,还包含更多的内容,能给我们当代人更多的感悟。
  首先,文章含蓄地传达了育人之道。同是种树,他植者“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至每每抓破树皮来验查树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填土是松是紧。看似全心全意,实则事倍功半,最后的结果却是背离了树木成长的天性。这不禁让我想到当下对青少年的家庭教育问题。众所周知,父母如果过分宠爱孩子,有可能会让他们成为温室里的花朵,那么这份“爱”将等于“碍”,势必极大地妨碍孩子身心的成长。而在独生子女家庭日渐成为主流家庭的今天,对教育子女总感到有无穷担忧和烦恼的家长不乏其人。他们要么是娇惯与溺爱孩子,在孩子的吃穿用度方面投入了过多的精力;要么是对孩子的未来焦虑不安,让其超负荷地学习;要么就是根本不愿让孩子长大,内心深处有一种把孩子留在身边的、过度的精神依恋。这些爱孩子的种种表现,正如郭橐驼一语点破的那样——“虽日爱之,其实害之”。仔细想想,我觉得某些家长不妨学学郭橐驼,有分寸、有尺度地爱孩子,顺其自然地教育他们,给他们适当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健康成长、展翅高飞。
  其次。文章教给了我们成功之道。同是种树,郭橐驼和他植者取得的是两种不同的成绩,这应该能给那些向往成功的人一些有益的启示。郭橐驼种树无人能及,在当时的种植行业可谓是一个成功人士。细细揣摩他的植树理论,不难发现他的成功抓住了几个重要因素——牢固的基础、正确的方法、十足的耐心和必胜的自信。为了不破坏树根吸收、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在种下树苗之前,郭橐驼这位种树高手必先舒展树根,之后又均匀培土,紧密筑土。他的方法正确,举措得当,可谓“慢工出细活”,为树木的成活打下了扎实的根基,剩下的就是满怀信心地等待树木“寿且孳”了。而他植者则“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树已经种下,他们一方面急于见到成果,一方面却又缺乏自信,频频回看和早晚探视就是这种患得患失心理的表现。与橐驼相形之下,他植者无疑显得作风浮躁,急功近利,忘记了中国的古话“欲速则不达”,不懂得成功的蓝图并非一朝一夕便能绘就。如此一来,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再次,文章折射出一种独特的处世之道。主人公郭橐驼“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相貌甚为丑陋,让人不禁联想到《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但正是因为他的丑陋,才更让人觉得他的可敬。他形丑而不自卑,技高而不自傲,在身体缺陷和事业成功面前始终能保持一颗平常心,颇具生活智慧。但还不止于此。他不满当时官吏的“好烦其令”,怜惜受到烦扰以致“病且怠”的百姓,希望治民者能宽简为政,正具有屈子“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他冠诨名却泰然自若,答问者能循循善诱,观世事能鞭辟入里,更是一位谈吐不凡、见识不凡的高人、智者。总之,郭橐驼不像一名普通的种树专家,更像一位虚怀若谷的高士,在红尘之中过着半隐逸的生活。也许,作者柳宗元理想中的生活就是这样:在日趋衰微的唐代,保持人世与出世两种姿态,真正做到“兼济”与“独善”的境界,既矛盾又和谐。这种身处两难意欲两全的心理,其实也是许多古代文人共有的。虽然今天的时代与环境发生了巨变,但郭橐驼(也是柳宗元所有的)对人民的悲悯与仁爱,处世的豁达与智慧,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还是值得学习的。
  柳宗元大笔如椽,文字高明,思想深彻,于其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中即可略见一斑。这位大文学家生活的时代虽然距今甚远,但是他作品中的深厚内涵仍然能催发我们思索,给予我们启迪。

小传记,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