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新,男,1950年生。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曾任全国中语会教改中心副理事长,全国中语会第三、四、五届中青年教师语文教学比赛高中组评委,全国中语会首届写作教学比赛高中组评委,广东省新课程教学中学语文专家组成员,川教版初中语文自学辅导教材修订版编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初中语文二、四、五册编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编者。曾获国家第二届图书奖提名奖、省先进教研工作者及深圳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0余篇,有30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录用。
一
亿万人瞩目的高考,以其承载的沉重的社会责任和道义,以其具有维持社会公正和发展人才潜质的功能而越来越受到全国各级政府的重视和人民大众的关注。高考语文中的作文,又因为其能够被一般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上的人传言和评说,就倍受舆论的追捧和反复渲染,因而成为世人瞩目的敏感话题。
今年高考的当天,各个网站竭尽全能纷纷贴出了各个高考试题的作文题目,并开始了“我写高考同题作文”的活动。一些网站还推出了名师谈高考作文、三人谈、作家谈、考生谈等令人眼花缭乱的栏目,一些网站还进行了作文试题的评选活动,等等。这说明资讯发达的时代,高考作文题目的设置尤其容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但是,作为多年来从事语文教育及语文教育研究的人,我们已经深深意识到了其中问题的严重性。那些远离考生生活,远离社会需要,远离时代发展实际的矫情假唱的高考作文,又有多少存在的价值?高考作文的评判价值又何在?由试题制作——文章写作——评卷判分三方构成的高考作文,其结果将会领着我们的作文教学走向何方?这些问题不能不令人深思。
今年是大规模分省命题的第三年,含全国卷在内,一共推出了18套高考语文试题,自然也就有18道高考作文题目问世。三年的自主命题,似乎摸到了路子找到了感觉,今年的作文题目,多元与开放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前两年。
请看这些作文试题,比喻类的有“肩膀”“老鹰与乌鸦”“星空”“天使”“雨燕”“握手”“借箭”“人与路”“戈多”等。当然,这里是为了行文的简单而把原题的文字给大大略去了。但是,以上占主流地位的高考作文试题,无论是比喻还是象征,都是要求考生由此及彼,升高来写,如果硬要就以上文字来写,恐怕是难以及格的。典型的例子就是《我想握住你的手》,据说已经成为了流行语了,如果考生要写出自己对异性同学的真情实感,写出欲望的冲动,遭致的犯傻后果不堪设想。
这些题目,因其喻体的包容性,要写什么都可以像命题人一样能够绕上去,使人自然想到了八十年代初期某一省市的高考预选题“一束鲜花”。教师告诉学生,无论什么或多少地方时间人物事件领域,都可以绕上一个光明的尾巴、辉煌的结局、理想的未来,都完全能够扣准题目或题意。
今年是肩膀,明年就可以是耳朵或鼻子;今年想握住你的手,明年就想和你一起闯禁区;今年是天使,明年就是美神;今年雨燕减肥,明年就可以爱犬瘦身;今年仰望星空,明年俯视大地……谁说明年的题目就没有哲理没有寓意没有深挖的价值没有创新的空间呢?
其他的作文题目,有科举浓味的代圣人立言的“生有所息/生无所息”,有宏大叙事宏大阔论的“人与路”“愿景”“意气”,有“三字成语”的汉民族数字文化的启示,当然,也有读书率下降现象的透视与“书”等题目,虽然所占分额太小。
高考竞争的激烈,反押题任务的艰巨,也的确害苦了命作文试题的人。但是,以上这些题目,对21世纪的青年学生到底有什么样的表达与交流的牵引与指向的实际作用呢?为什么一些地方的高考模拟的作文试题居然命制出了“人生犹如一杯茶”这样的恬淡闲适,看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的落魄文人情怀的标题作文呢?高考作文,为什么不用实话不用现实非得要用童话神话寓言?为什么不用生活本真问题情景非得要人为制造由头乃至伪造问题情景呢?小文人语气、小女人情调、小资分子韵味的东西越来越成为了一些人欣赏的趣味。这些题目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吗?是这些命题人爱写的吗?是对学生的人生,对学生未来非常重要吗?都不是。可以肯定的说,全国参与命制高考语文试题的一百多人中,不会有十分之一的人在用这些题目写作的。
捉迷藏的题目,反押题的题目,是不是意味着已经没有了命题空间呢?绕弯弯的题目,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是不是表明写作能力的考查已经不能正面出击了呢?其实都不是。考生所面对的问题、面对的情景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而命题者不去接触、不去了解、不去观察,还任由传统的文章观念,以及写作教育观念以特有的惯性发展,从继承“代圣人立言”,发展到跳将出来要求“做圣人夸口”。高考做文章,仍然远没有进入用笔来进行表达与交流的阶段,仍然被命题者看作是透视考生的思想高度深度宽度厚度的不得了了不得的极其神圣的大事,是近乎于过去的“一篇文章定天下”的大事。因此,写作似乎远比阅读重要(现代文阅读仅为写作分数的一半)。由于太重要,也就因此担心自己命制的作文题目不难不玄,担心人人能够做,个个能够写清楚说明白。至于一些发达国家的高中写作或高考写作的题目:我为什么报考某某专业,我为什么要读大学,关于莎士比亚戏剧的认识,我为什么没有长成父母希望的样子,等等。这些题目,是不应该出现在中国的高考考场上的,人人都能够写了,还有什么选拔性悬乎性的呢?
二
作文在考试中的重要性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上千年的科举是一篇文章定天下,解放以后的17年(“文化大革命”前),语文学科的考试也基本上就是写一篇作文,虽然文史中医类的也考了一点古文翻译,但是人数少比重小。恢复高考以后,和那17年相比,作文所占分数的比例就大大缩水,只占了40%,还没有过半。也不知道这一比例是怎么来的,最初是由谁提出的,为什么仅仅过了10年停招大学新生,就完全废除了只考作文的主流考法,也没有依据以前文史中医类的考法,一篇作文加20分的古文翻译。1977年起,作文所占分值比例居然不到一半。这样的考试内容格局,竟然被默默地接受了快30年。
1997年,《北京文学》发表了不少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家长对语文教育的批评,引发了全国性的语文教育大讨论。有学者提出,高考就应该只考一篇作文。199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文进行中考语文改革,上海黄浦区就进行了一次只考一篇作文的改革实验,2003年广东深圳因为非典影响也曾经压缩考试时间,语文也只考写一篇作文。然而,这两三次的提议和实验都没有能够继续下去。
问题的症结何在呢?大的背景是社会对一般公民的成篇文章尤其是比喻抒情类文章的写作要求在日益减退萎缩,高一级学校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在提升。更主要的直接原因,我以为在于作文的阅卷,一是可怜的区分空间,二是无据的给分标准。
看起来写作比现代文阅读还重要,其分值是现代文阅读的两倍,在全卷150分中作文是60分,占40%。而现代文阅读常常才30分左右。可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慢慢的在全国几乎成了行规,作文的人均得分应该保持在70%左右,有作文保底,人均总分才勉强看得过去。因为命题的随意性,也因为语文测试目标及内容对象的不确定性,这样才不会因为基础差阅读差而使得语文人均总分太低,才不致于使得语文教师难堪。在90年代初,如果去掉作文,非作文部分的得分率的确是低得可怜的,常常只有40%左右。
[##]
70%的人均作文得分率,掩盖了考试本来的目的。多年运作的结果,基本上是约90%考生的得分区间在40至49分。不到40的人很少,50分以上的也非常少,这两部分人加起来可能为10%。很多省市近30年来没有出现过一篇60分的作文,偶有满分作文的也不到当年该省考生人数的可以忽略不计的0.01%。十二年的学校语文教育,九年的作文训练,到头来好几十万人就在那10分之内撞大运,花上近1小时写出800多字去比拼质量比拼分数,在实质上的10分内进行瞬间比较。
高考阅卷的短时快速扫描判阅,也使得一般阅卷人员只能够求给保险分数,高分低分都需要交组长讨论,甚至大组长拍板,耽误自己的时间完不成任务,客观上就顺大流图保险,给40几分没有质疑。即使被检查质量者提出来,也因为的确没有客观标准而见仁见智,各执一词。你说分高了,我说毕竟是学生写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你说给低了,我说问题多多,本来还可以给得更低,念其是学生才从宽发落的,最后往往是无果而终。
20世纪80年代后期,高考命题组就开始了在作文评分上的标准研究,并在大量的数据统计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分类分等评分的标准。90年代后期,在标准制订上又有新的要求。进入21世纪,更进一步提出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对作文判阅标准做了很多理性的探索。乍一看,的确思考周密,表格纵横制约,阅卷者只要对号入座就行了。而实质上,这些表格是需要人来理解与操作的,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夏季阅卷场里,阅卷者在快速扫描评阅中已经成了麻木的机器,看文章都几乎没有感觉了,有几位阅卷者在瞬间的扫描给分的过程中还保留了表格的概念呢。一些阅卷者倒是总结出了一些反映阅卷规律的顺口溜,以对付沉重的沉闷的作文评卷:“开篇不点题,最高三十七,结尾不点题,最高四十一,开篇结尾都点题,可能就是四十七。”作文的阅卷评分,在实际操作中成了没有标准的凭借瞬间感觉和心情随意派发或信手画出的分数。如果连续给出了太多相同分数,又适当随便波动一下,让作文有几分的差异。阅了几天,没有出现高分甚至满分作文,就随便提高几篇相对好一些的作文,让其成为满分。但是,这样的满分作文,阅卷场的教师往往意见很大,认为不少比这些好的文章分数偏低,而这些满分作文本身问题太多。参加今年阅卷的一位老师手里虽然有阅卷场发的10篇满分作文,却觉得实在太差选不出相对好一点的来,以致于我代一杂志约好的选送两篇优秀作文的事差点告吹。今年海南省等就明确表示,满分作文不公开更不公布。因为,去年和前些年有的省一公布满分作文后,被告之是抄袭的,弄得高考作文阅卷场异常尴尬!
这样无据的评分,无奈的评分甚至无聊的评分,对每一个有良知的作文阅卷者来讲都是一种痛苦,并且场内场外都心知肚明,又为什么要继续下去呢?是为什么或因为什么利益什么需要而继续下去呢?
三
高考作文及早退场,将会招来广泛的抨击。不考就不教,没有作文还叫做语文吗?一个不会写作的民族还怎么发展下去?
其实,这是多余的担心,就像历史上不再靠一篇文章定天下,不再以文章为主附加20分的古文翻译的考试一样,时代总得在不断调整中往前挪动。实践证明,没有继续只考一篇作文,中国人的思维能力乃至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恰恰相反,改革开放以来,对各国文化的吸收,对世界信息的吸纳,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光大,似乎都更加顺当和有效。
就像有人担心不用毛笔书写我国的书法就会失传,不考音乐美术中国就没有了艺术人才一样,其实担心是多余的。事物的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社会发展的结果,分工越来越专门化,多数人不用毛笔,多数人高考不参加音乐美术的考试,并不影响社会对这些人才的需求。同样的道理,如果高考成篇作文退场,社会所需要的作家诗人记者编辑也不会因此而感到缺少,作为社会公民的普通百姓大众,其自己所需要的写作,也会随着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情感倾述而自然流淌与交流出来的。如果我们有时间与精力做一大样本的全社会国民写作现状的调查,就会发现,与二十年三十年前相比,全社会的写作内容、方式、数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高考作文所需要准备的写作能力,在学生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还能够继续存活下去的,已经微乎其微少之又少了。
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都没有在高考中像我国这样要求写一成篇文章并赋予很多的分数权重。日本的高考作文虽然写在考场,但是,不评判给分,只在录取时做参考,即同等分数条件下写文章差的考生自然出局。美国的大学招生虽然考写作,但是,他们的写作通过两种方式考察:一是SAT也只是25分钟的片段写作任务,不要求像中国这样有标题,“题好文一半”,但要求有独到的见解和洞察力,以及显示出作者的批判性思考;二是大学招生的面试中要求学生写一则个人短文,意在借助学生的作文来反映他们思维能力和个人的性格品质等。我国的英语高考也在研究调整,其口语从2007年开始广东就只作考试参考而不计入总分。
高考作文的退场,是指高考写成篇文章的考查方式的退场,不是指高考语文试卷中不考查“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高考完全可以依据社会生活需要,依据考生的思想学习实际,来进行多种表达方式与思考感悟能力的水平检测,不再去要求成篇的文章,即60分一道题的写作考查。完全可以首先依据不同表达内容、不同表达领域、不同表达方式进行具体的分值分配。每年轮流着考查两三种问题内容或表达方式,每一种10分或15分,这样就化解60分作文阅卷评分的痛苦无奈与无聊,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现在高考作文指向的虚高伪玄的积弊。像美国那样进行单独的写作评价,旨在测试学生是否达到应有的写作水平,而不仅仅只是为了高校的选拔和甄别。
一句话,高考作文的退场,应该是退到社会对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实际需求,退到为社会需求而写作而评价的位置上。
当作文指导教师、阅卷教师和考生自己,上上下下内内外外都普遍感到无奈都感到无聊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凭借夕日情怀抱住旧时文章模式考试模式不放,认真调研思考,积极改进和调整高考作文现存的方向及方式,将是语文教育与语文测量发展改革的应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