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838

[ 马家辉 文选 ]   

舌头冰火

◇ 马家辉

  语 丝
  编者按:《语丝》是20世纪初期由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16位著名文人主办的综合性文学期刊。“语丝文体”的风格是:排旧促新,纵情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个小栏目取名“语丝”也正是源于此。这里的文字都力求新颖而有创意、优美而能启人深思。
  
  常去家附近的一家砂锅店解馋,老板是一对中年夫妇,生意极好,每天基本都要忙到夜里两三点才能睡觉。这样的日子他们已经过了十几年,炉子上煮的一锅又一锅换成钱,再交作女儿的学费,现在女儿已经快大学毕业。店里来往的多为熟客,老板一边干活一边与他们闲谈家常,对于食客,时不时地来吃碗砂锅也是他们的生活。
  时常在想,我们对于吃或者一家店的热衷,其实不仅仅因为吃本身,更因为里面走过的生活。正如香港作家马家辉在文中所言:“本土小吃有它自身的故事,却亦包含了吃者的故事,里面,有吃者的青春,混在甜酸苦辣之中,放得愈久,味道愈浓。”
  
  台北举行“美食节”,在街头,数十款地道小吃集中摆卖,口水长流,淹没了福尔摩莎。
  有趣的是,每道小吃旁边都有中英日法数语对照的详细说明,阐述每款菜式的背后故事与历史渊源,不仅替外国游客提供了“文化旅游”的吃食资讯,连本地人亦感新鲜。因为,虽说是故乡美食,但自小就是放进嘴巴吃,没用大脑想,如今始知每道菜肴都被一根历史之线牵连着,今人与古人的胃,原来隐有相通。
  对于台湾小吃,我最钟情的是盐酥鸡。一来喜欢它够香口,二来呢,贪其够“干净”。小吃摊横放路边,鸡块大剌剌地摆在摊上,任由车尘与浊气蹂躏,可是,抓起一把,放进油锅里,哗哗地炸过,什么细菌都应该寿终正寝了,吃进肚子也就不必担心疴呕。
  本也喜欢鸭肉米粉和蚵仔面线,但正因怕脏的缘故,不敢在路边摊乱吃,遂失去不少口腹乐趣。当然也可以进店享受,可是,不知何故,同样一道小吃,坐在露天的摊子上吃倍感滋味,一摆到有门有窗的店铺的桌子上,味道尽失,像用卡拉OK配唱粤曲,同词同音同调,苍凉的却已不再苍凉,只觉添了滑稽。
  在台大读书时,校园附近有一个叫做公馆的社区,区内有几条窄巷小弄,车子进不去,巷弄内摆满小吃摊。许多个晚上,从男生宿舍步行十分钟过去,这边吃一碗酸菜鸭粉,那边吃一碗蚵仔面线,都是小小碗,多吃亦塞不饱年轻人的胃,故可以放肆,这便是“穷人自助餐”,直觉得进了天国。
  而在天国的尽头,有一摊叫做“林妈妈”的盐酥鸡,鸡肉极有口感,味精也放得适中,够辣,但不会过辣,吃完,舌头有点麻烫,立即吃一大盆酸梅刨冰,这是替舌头做“冰火五重天”,浑身舒畅。
  本土小吃有它自身的故事,却亦包含了吃者的故事,里面,有吃者的青春,混在甜酸苦辣之中,放得愈久,味道愈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