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图景
王勃 (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少年聪颖,6岁能文,14岁举幽素科,一生坎坷,两次因事废官,溺海而卒,年仅26岁。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的诗歌题材较广,语言清新,风格刚健;擅长五律、五绝及七言歌行。作品有《王子安集》,《全唐诗》存诗二卷。
王维 (701~761),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崇信佛教,外号“诗佛”。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擅画人物、丛竹、山水,精通音乐。王维是唐朝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诗文,离别之情咏唱不尽,宛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送别诗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和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布衣鸿儒。
在这些以送别为主题的诗作中,离愁别绪并非唯一情感。江淹《别赋》开篇“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分陈了七类离别之苦,道尽了人间分别之痛。然而,送别的原因很多,表达的情感更是丰富异常。如果在一个盛世,一对风华正茂、年少得志的年轻人的离别相送,则会是另一种情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在一个烟雾迷蒙的早上,王勃送好友杜少府到了城外。站在高处的十里长亭,回望庄严壮丽的长安宫城,再眺望朋友所要去的地方,千里迢迢,茫茫一片。友人远别固是不舍,但终究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去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所以此去一别,是“热血男儿辞故里”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我价值,岂不是人生快事!
这种壮志豪情,诗歌是通过写景、叙事、议论来表现的。且看写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即可窥一斑而知全豹。“城阙”一词交代了长安宫城庄严壮丽,“三秦”是指地势险要的“三秦”之地,一个“辅”字,将都城长安及周边辽阔疆界尽收眼底。没有豪迈气概,难有开阔视野,难成壮丽之景!反之亦然,壮丽之景正体现了诗人的壮志豪情。
再看叙事的两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点题,交代了“我”和“杜少府”的分别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分别,其原因就在于“同是宦游人”,各有职守。那么,这种分别就不是儿女情长,而是“赳赳壮士觅真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更是把诗人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表现出来。大丈夫志在四方,所以万里之遥也如比邻而居一般。
尾联议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面看是勉励朋友在分手的时候,勿学孩童般哭哭啼啼,实际是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作为有志青年勇往直前、迎接挑战的人生态度。
当然,古代送别诗表达的情感除了伤感痛苦、激励劝勉外,还有惜别,如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还有借以言志,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还有对友人别后回归的期盼,如白居易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或抒发与朋友的深厚友情,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在诗人王维的笔下,送别却是一番清新明朗的境界。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开元九年(721),王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少年得志,又有才华,这一点和王勃颇有相似之处。但二人毕竟经历迥异,王勃英年早逝,王维则活了61岁,官至尚书右丞,经历了 “安史之乱”,亲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加之自己问禅向佛,醉心自然山水,可谓参透了人间的世故人情,淡漠了官场的浮浮沉沉。失望于人心不古、官场黑暗,转而追寻宁静的内心、叩问心灵的对话。于是,一个洗净铅华、潇洒倜傥的伟大诗人,用生命书写出动人的诗篇。
也是一个早晨,初春时节细雨迷蒙。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奔驰,尘土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洁净。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王维笔下的“客舍”和“杨柳”,完全没有了离愁别恨,而是被赋予了清丽自然的全新内涵。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此情此景,注定不是一场黯然的别离,“轻尘”“青青”“新”等词语,透露出的是希望,是明快,是和顺。
回归自然,是王维大部分诗歌的主旋律。这种自然并非全指自然界,还有一种更高层面上的自然。换言之,是一种和谐,一种返璞归真,一种符合规律、呼应内心世界的真实。即使在送别友人的别离时刻,他也是用最真实的态度,表达对友人最真诚的祝福:朋友啊,聚散离合,人之常情,不喜不忧,只要不辜负这春天美景,不辜负这杯中美酒,纵是西去阳关,纵是海角天涯,坦然看待眼前一切,追求内心的安宁,远离人世的繁杂,身在他乡又有何悲何怜?
王维,就是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了他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反观自身,这又何尝不是一吐块垒?人生在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抛却世俗的烦扰,顺应自然,求得内心的安宁才是真!
送别,在王维这里,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不是随凄清哀婉的送别而辗转伤怀,不是为离伤中渗出的身世之感、际遇之悲而扼腕叹息,也不是因年少得志、千里赴任而豪情万丈。他的送别,是用最真实的心灵,给朋友送上最真诚的祝福,他的友情和他的美酒,将永远相伴相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群星璀璨的诗歌中,送别诗不容忽视。不同的作者对送别自有不同的感受。只有当我们走进送别诗,才能领悟到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才能享受到优美的词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
名家·名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赏析
首联属 “地名对”,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 “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颔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
颈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颈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销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销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霍松林)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诗的后两句,确是一幅饯行图,只是诗人略去了饯别前后及饯行宴席上的种种情状,只剪取了宴终席散之际的一个细节,但正是这一最具表现力的细节,既表达出浑长的情致,又显出其删繁就简的高妙。
首先,分别在即,离愁满怀,相对无言,“劝君更尽一杯酒”也就打破了这一让人难以忍受的难堪。其次,分别在即,依依难舍,但要说的话早已说过。在这种情况下,“劝君更尽一杯酒”也就自然地推迟了离别的时刻。第三,西出阳关,环境险恶,长途跋涉,其艰难困苦与孤单无助之情景可以想见。“西出阳关无故人”不仅蕴含着诗人殷重的忧虑,也蕴含对“故人”的诚挚期盼与良好祝愿:前路珍重!
(刘学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