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 合
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
一个民歌手,在洲渚的丰草间遇见关关和鸣的雎鸠,于是有了诗。
黄帝遇见磁石,蒙恬初识羊毛,立刻有了对物的惊叹和对物的深情。
牛郎遇见织女,留下的是一场恻恻然的爱情,以及年年夏夜星空里,再版又再版的永不褪色的神话。
夫子遇见泰山,李白遇见黄河,陈子昂遇见幽州台,米开朗琪罗在浑沌未凿的大理石中预先遇见了少年大卫,生命的情境从此就不一样了。
我渴望生命里的种种遇合,就像某本书里的一句话,等我去读,去拍案。
田间的野花,等我去了解,去惊识。流云与眼,松涛与耳,它们等着,在神秘的时间的两端等着,等着相遇的一刹——一旦相遇,就不一样了,永远不一样了。
我因而渴望遇合,不管是怎样的情节,我一直在等待着种种发生。
精点要评: 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都是赶路人,却总是忍不住贪恋景色。生命里有这么多值得驻足的事,让我们期待每一次的相遇。
适用主题: 缘分、学会欣赏、发现的眼光、过程与结果、自然与心灵……
镜子碎了以后
在伊朗的德黑兰皇宫,你可以欣赏到世界上最漂亮的马赛克建筑。那里的天花板和四壁看上去就像由一颗颗璀璨夺目的钻石镶嵌而成。走近细看,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些流光溢彩的“钻石”其实就是普普通通的镜子的碎片。
只不过,当初这座宫殿的设计者打算镶嵌在墙面上的,并不是这些钻石般的小小碎片,而是一面面硕大的镜子。但是,当第一批镜子从国外运抵工地后,人们惊恐地发现镜子被打破了。承运人忍痛将这些破损的镜子丢到了垃圾堆,并把这个坏消息通知建筑设计师。令人惊讶的是,设计师并没有为此大发雷霆,而是命令手下人将所有丢弃的镜子重新捡回,并雇了许多工匠将残破的镜子敲成更小的碎片。一切就绪后,按照设计师的构思,工人将这些碎片镶嵌到墙壁和天花板上,于是就变成了“钻石”。
精点要评:当生活中的镜子掉落时,千万不要以为那就是世界末日,千万不要让碎片抛撒一地。去捡拾起那些碎片吧,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
适用主题:转换思路、人生传奇、信念、奇迹的背后……
人生拿趣味做根柢
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是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
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什么“悲观厌世”这些字眼,在我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
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可以严格地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也在失败里头感觉趣味。
我每天除了睡觉外,没有一分钟一秒钟不是积极地活动。然而我绝不觉得疲倦,而且很少生病,因为我每天的活动有趣得很。
精神上的快乐,补得过物质上的消耗而有余。趣味的反面,是干瘪,是萧索。
晋朝的殷仲文,晚年常郁郁不乐,指着院子里的大槐树叹气,说道:“此树婆娑,生意尽矣。”一棵新栽的树,欣欣向荣,何等可爱。到老了之后,表面上虽然很婆娑,骨子里生意已尽,算是这一期的生活完结了。
殷仲文这两句话,是用很好的文学技能表达出那种颓唐落寞的情绪。我以为这种情绪是再坏没有的了。无论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倘若被这种情绪侵入,这个人或这个社会算是完了,再不会有长进,何止没长进,什么坏事都要从此孕育出来。
精点要评:人如果到了把趣味丧失掉的时候,便不会再有人生的精彩。倘若整个社会如此,那社会便是不健康的社会,毫无生机与活力。
适用主题:有意思与有意义、善待失败、拥有和快乐……
有限忠诚
曾子小的时候,有一天到田里干活,锄草时不小心把一棵瓜秧给铲断了。他的父亲曾晳脾气非常暴躁,看到后大怒,拿起一棍大棒就朝曾子劈头盖脸打去。曾子经常听孔子讲孝,看到父亲生气要打他,心想假如逃跑的话,父亲打不到会更生气,那怎么能说是孝呢,就等在那里,一动不动。结果他父亲曾皙手头也没个准儿,一棒子下来,就把曾子打昏了过去。
曾子留在家里休养,每次听到父亲回来的脚步声,都要忍痛爬起来,弹琴唱歌,装出自己已没事的样子。
这事传到了孔子的耳朵里,老人家很不高兴。曾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赶快去跟孔子解释:“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既然犯错惹父亲不高兴,就应接受父亲的责罚。您多次教导我们为人子女要懂得‘孝’,而能够赡养父母只是最低层次的孝,最难的是能始终对父母和颜悦色,不让他们不高兴,所以我才装作若无其事,以免父亲担心。”
孔子说:“你知道舜帝的故事吧?舜的父亲叫瞽瞍,眼睛是瞎的。舜非常孝顺父亲,父亲要使唤他,他总是在旁边;但父亲想杀掉他时,他却每次都会想办法逃掉。父亲用小棍子打他,他就默默忍受,但用大棍子打他,他就会逃走。舜这样做的结果,使瞽瞍没有犯下不行父道的罪责,而舜也没有丧失孝道。可你呢,父亲大发雷霆时,你宁死也不躲避。表面上像是尽了孝道,但万一你被打死了怎么办?不仅会给你父亲留下一辈子的痛苦和歉疚,而且会让你父亲陷于杀子的不义之中。有哪一种行为比这更不孝呢?”
曾子一听,惊出了一身冷汗,一下子顿悟了。
精点要评:儒家最讲究忠孝,曾子强调“事君能致其身”,忠诚的臣子要能够为君主而死。但那是有条件的,如果君主本身是糊涂蛋一个,是非不明,还要为他尽忠,那只能是愚忠。这样的做法,连他的老师孔子也是不赞成的。可见,凡事皆有度,责任不是无限的,得懂得它的边界,使自己免受不必要的伤害。
适用主题:真正的孝、自我保全、尺度、表与里、过犹不及……
(推荐及设计:林逾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