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林中小溪》:水有九德,本文主要形象述“志”。
本文题目是从高尔基评价普里什文文章的句子中摘取的,原文为“(普里什文有)一支生花的妙笔,善于将普普通通的词汇灵活地搭配起来进行描写,一切都具有触摸得到的可感性”。这也是我阅读《林中小溪》的突出感受。
小溪是可感的。刚开始对小溪的描写就触摸得到。“我看见,流水在浅的地方遇到云杉树根的障碍,于是冲着树根潺潺鸣响,冒出气泡来”,小溪的形象在这样的文字间呈现在眼前,触摸可得。真实可感既因为作者形象化的描写,也因为作者给小溪注入了情感。如果仔细寻找,我们会发现可感的小溪贯穿全文。“水遇到一个又一个障碍,却毫不在乎,它只是聚集为一股股水流,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场搏斗中收紧肌肉一样”,先写小溪“满不在乎”的心态,再写它的变化,最后再作比拟。这样“收紧肌肉”的小溪,你是不可能触摸不到的。小溪的可感还因为其他衬托小溪的景物的可感。“有一棵大灌木被冬雪压弯了,现在有许多枝条垂挂到小溪中,煞像一只大蜘蛛,灰蒙蒙的,爬在水面上,轻轻摇晃着所有细长的腿”,形象极了,如在眼前。
作者的情感也是可感的。“如果你想了解森林的心灵,那就去找一条林中小溪。” 在作者心里,小溪是森林的心灵,读懂了小溪,也就读懂了森林,这不仅揭示出小溪在森林中的地位,还让我们感受到作者醇厚浓郁的情感。用“如果……就……”这样的假设句式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把我们也带进了作品中,让我们与他的喜怒哀乐相连。小溪遇到障碍时“冲着树根潺潺鸣响”“水遇到一个又一个障碍,却毫不在乎”“如果遇上大的障碍,水就嘟嘟哝哝地仿佛表示不满,这嘟哝声和从障碍上飞溅过去的声音,老远就可听见”。如果说前面是作者通过写景描写小溪遇到的障碍是间接抒情的话,“然而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这些人类的感情,水是毫无所知的。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则是作者直抒胸臆了。“它们兴奋得不能不互相呼唤”是小溪的情感,也是作者的情感。“小溪的生活中,就这样一会儿泡沫频起,一会儿在花和晃动的影子间发出兴奋的招呼声。”作者写出了只属于他而又能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小溪。文中在必然会到达自由水域——有障碍才有生活——搏斗的意义——林中景色——展望前景的层次下展开,作者的情感也像旋律一样反复激荡。
文章寓含的道理更是可感的。本文通过描写小溪流过森林全程中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一定会到达自由水域的信念,表现了作者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而“早晚”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这一点。文中“早晚”共出现了11次。“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早晚会到达……”这是一种信念和理想。“小溪在搏斗中竭尽力量……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小溪早晚会流入大洋的自由的水中,而这‘早晚’就正是时间,正是生活”,搏斗中还“毫无疑问”咬定目标,更显英雄本色。“这‘早晚’之声整天整夜地响个不断……”表现了小溪只要有一滴水在就“早晚会流入大洋”的执著和锲而不舍。文章从“我”的角度写听到的小溪信心满怀的招呼;当一棵巨大的百年云杉,被小溪冲刷了树根后倒下,繁茂的枝条全都压在小溪上时,“水流此刻正冲击着每一根枝条,还一边流,一边不断地互相说着:‘早晚……’”具象的、可感的、真实的信念就在字里行间。“小溪怎么样了呢?一半溪水另觅路径流向一边,另一半溪水流向另一边。也许是在为自己的‘早晚’这一信念而进行的搏斗中,溪水分道扬镳了。”溪水为了信念在搏斗中分道扬镳仍然是为了“早晚会流入大洋”……11次 “早晚”分别对应了文章主题的各个层级,呈现出回旋式上升的趋势。“早晚”也在回旋上升中具体可感地表达了作者想要说的道理。小溪以“早晚”自励的同时,也以“早晚”励人。
文章近2700字,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值得我们仔细咀嚼。不仅咀嚼其“可感性”,咀嚼小溪的“志向”,也要咀嚼出其他特征,真正理解文章蕴涵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