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820

[ 任玲玲 文选 ]   

中考说明文阅读例析

◇ 任玲玲

  【考点阐述】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解说事理的文章,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中考中说明文阅读考查的内容主要有: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认知,对说明结构、说明顺序的分析与梳理,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与理解,对重要词句含义的分析与理解,对说明文语言的揣摩与品味,根据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推断和想象,对文中科学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悟与评价,根据文章内容和提供的材料进行探究和创新等。
  
  【命题例析】
  (2011年江苏省南京市卷)
  从“尺素书”到“伊妹儿”
  ①“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客人从远方带来的鲤鱼,腹中竟然藏着一封绢写的家书,这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惊喜啊。在古代,人们习惯把以锦帛为材料的书信装在鲤鱼形状的函套内,这就是古诗里常用“双鲤”来代替书信,即所谓的“尺素书”的由来。
  ② 据考证,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曾经用实物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这就是“实物信”。在远古的中国,所谓“上古结绳而治”,就是利用绳结来传达信息,“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后来有了文字,书写材料又得到了改进,人们发明了木牍、竹简。他们在特制的木片和竹片上刻写文字,用来记事与交流,其中用作传达信息与情感的便是木牍书、竹简书,统称为“尺牍书”。“尺牍书”和后来出现的“尺素书”都是我国早期通信的主要方式。
  ③ 然而“尺牍书”很笨重。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用了三千多根竹简,要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可以送到宫里去。“尺素书”虽然轻便,但用材昂贵,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纸的发明,使书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纸质书信成本低廉、投递方便,极大地促进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安史之乱时期,贫苦的石壕妇人,仍然可以凭借“一男附书至”,得知战场上孩子的讯息。
  ④ 如今,依托互联网的“伊妹儿”(电子邮件),已经十分普及,各种免费邮箱为网民提供了便捷的邮件服务,但人类的通信发展并未停止,更新的通信方式,如手机短信等也在冲击着电子邮件,使得人们的交往更加随心,更为便捷。20世纪90年代,有人预言传统书信将被新兴的通信方式取代。然而我们惊奇地发现,传统的纸质书信依然健康发展,与电子通信方式并行不悖,在当下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⑤ 为什么在信息时代,仍有很多人钟情传统通信方式?专家认为,传统信件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一封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古人“自谦而敬人”的做人原则在书信中表现为对自己的谦称和对别人的敬称,比如称呼自己为“敝人”,就是谦称;称呼别人为“阁下”,就是敬称。因此,纸质信是传统礼仪的集中体现,是一份摸得着、存得住的传统,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亲切的问候、重要的消息或者浪漫的情怀,更有人和人之间一种天然的未被浮躁遮蔽的“敬爱”。
  ⑥ 另外,传统书信还有历史价值。人到晚年,捧读青年时期的信件,往事历历在目,常有“家书抵万金”之慨,所以倍觉其珍贵。据说,《徐悲鸿信札》在竞拍会上拍出56.1万元的高价,《孙中山致叶恭绰信札》则拍出111万元。这些名人信札之所以能够被很多收藏家追捧,并拍出高价,重要的原因就是写在纸上的信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同写信者的笔迹一样,是不能被“拷贝”的。
  
  1. 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中关键信息的筛选和提取。这首先要求考生全面把握文章的说明中心和说明结构,其次是要抓住表示不同时期的标志性词语,仔细阅读第②~④段,就不难提取出有效答案。
  答案示例:(1)尺牍书 (2)纸质信 (3)信息时代
  2. 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据考证”?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考生首先必须准确理解“考证”一词的词义,然后依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阅读原则,分析“据考证”这一修饰语和文章说明内容之间的某种联系。
  答案示例:因为“据考证”准确说明“实物信”在人类文字发明之前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是确凿的。
  3.根据第③段内容,回答问题。
  (1)写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信用了什么方法?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用“一男附书至”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津:第(1)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要求考生首先正确辨识说明方法,然后联系第③段的中心内容“‘尺牍书’很笨重”展开分析。第(2)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不仅要从内容上思考作答,还要兼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答案示例:(1)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尺牍书”笨重不便。(2)充分说明纸质信已被广泛运用,使文学味更浓。
  4.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标题《从“尺素书”到“伊妹儿”》中用“伊妹儿”代称电子邮件,显得很生动。
  B. 第①段引用鲤鱼传家书的古诗,既可以引起阅读兴趣,也能够增添文化情味。
  C. 第⑤段说明了传统信件不仅能传达信息,而且能体现人们之间自然淳朴的敬意。
  D. 第⑥段名人信札拍出高价,说明传统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后,重新焕发出生机。
  解题指津:A选项从体会标题的表达效果入手设题。“尺素书”“伊妹儿”是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通信方式,具有典型性。从“尺素书”到“伊妹儿”,正是形象具体地反映出通信方式的演变,所以A选项的表达准确。B选项分析引用鲤鱼传家书的古诗的作用,联系原文内容,不难判断出该选项是正确的。C选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查的是考生对全段内容整体把握、综合概括的能力。抓住段末语句就可以知道C选项是正确的。D选项侧重考查考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考生要将该选项与文中对应的语句进行比较,梳理比较原文中信息的含义与选项内容是否吻合。原文中说:“这些名人信札之所以能够被很多收藏家追捧,并拍出高价,重要的原因就是写在纸上的信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同写信者的笔迹一样,是不能被‘拷贝’的。”D选项明显与此不吻合,所以D选项错误。
  答案示例:D
  
  【实战演练】
  (2010年江苏省南通市卷)
  改造火星
  ① 我们能把火星变成地球吗?能将火星凛冽寒冷、空气稀薄的地表转化为适宜人类居住的地球环境吗?如果能,我们应该怎样做?
  ② 有证据表明,火星形成初期,大量的二氧化碳曾经使火星的气候变得温和,有一段时间曾有河流流入汪洋大海。目前,在火星上仍然可能存在着二氧化碳,在冻结的泥土和极地冰盖中还可能存在着水。
  ③ 美国宇航局的行星科学家克里斯·麦凯表示,将火星地球化的大部分工作需要火星自身完成。
  ④ 麦凯说:“人类所做的工作只是将火星的气候变暖,然后撒下孕育生命的种子。”在地球上生活的我们,已经知道让行星变暖的方法,那就是向大气层中添加一些温室气体。全氟化碳是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可以用火星的泥土和空气中的成分合成获得,然后将它释放到大气中。这会使整个行星变暖,接着它们就会释放出冷冻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会促使温度升高,从而将大气压力增加到能让液态水流动的程度。
  ⑤ 与此同时,威斯康星大学的植物学家詹姆斯·格雷厄姆说,通过这种方法,人类就可以在这颗红色星球上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首先在火星的南极地区会生长出细菌和地衣类植物,之后会出现苔藓类植物,一千年或更长时间后会长出红杉树,再经过几千年的时间,长成的森林会逐渐释放出更多的氧气。
  ⑥ 当前,实现该计划的时间尚待商榷。美国一个由白宫指定的讨论组最近建议首先在月球或小行星上尝试一下,而现在,我们还无法估算出,要将一颗死气沉沉的行星变成地球一样的绿色星球到底需要多少费用。(选自《科学之友》,有删改)
  1. 阅读全文回答:人类改造火星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②段中,“目前,在火星上仍然可能存在着二氧化碳”一句中的“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近年来,人类加快了探测火星的步伐,然而对改造火星计划的可行性,还存在着争议。你认为改造火星的计划是否可行?请依据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目的:将火星凛冽寒冷、空气稀薄的地表转化为适宜人类居住的地球环境(把火星变成地球环境)。方法:将火星的气候变暖,然后撒下孕育生命的种子。
  2. 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可能”,就说明火星上一定存在着二氧化碳,这与事实不符。
  3. 示例:(1)可行。因为有证据表明,火星仍可能存在二氧化碳和水,具备改造成地球环境的条件;此外,人类已经知道让行星变暖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能在这颗红色星球上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2)不可行。因为关于火星上存在二氧化碳和水的这种说法并未得到证实;而且,实现计划的时间尚待商榷,在月球或小行星上尝试的结果不得而知,需要多少费用也是一个未知数。
  
  【趋势预测】
  近年来,各地中考说明文阅读越来越重视考查考生在充分的阅读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理解作品的能力,除重视对选文内容、文体特点的解读外,尤其重视对选文语文因素的体会、揣摩和感悟。
  从语料选择上来看,近年来,科技类说明文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的频率较高。2010年,江苏省有8个市中考语文卷出现说明文,科技类说明文占50%。而且此类文章并不是单一解说事物或简单阐明事理,而是在其中体现一种科学精神或者文化内涵。
  从试题考查指向上来看,近年来,命题者有意识地把通用的阅读能力和说明文文本特点结合起来命题,着力于知识、能力的综合考查与阅读理解的多角度和个性化测试,体现了对学生的探究发现、感悟创新能力的要求。有些试题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符合逻辑的推断和合理想象的能力。如2010年连云港卷第19题:“瑞典馆中的‘概念厨房’引发着人们对于未来家居生活的思索。读完全文,你有哪些思考呢?请结合文章谈一谈。”有些试题要求对文中体现出的科学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所感悟并作出评价,如2009年上海卷第20题:“你对文末提到的专家的建议有什么看法?请简述理由。”有些试题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和提供的材料进行探究的能力,如2010年淮安卷第12题:“如果我国建设海洋温差能发电站,请根据文章内容,在发电站选址方面提出两个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