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291

[ 祝泉洲 文选 ]   

秉绝世容姿,具稀世俊美

◇ 祝泉洲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中有一段黛玉形象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似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一段写黛玉的长短句,有着丰富的文化元素。
  
  一、 眉之媚
  我国古典文学特别特别注重对女性眉目的描写,自春秋战国以来,历朝历代都有画眉的习俗,如“蛾眉”“翠眉”“黛眉”“远山眉”“月梭眉”等,都是我国历代妇女喜爱的眉形。《诗经·硕人》是这样写“齐侯之子”美丽的“蛾眉”:“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黛眉”是魏晋南北朝女性美容化妆的主要眉型,《妆台记》载:“魏武帝令宫人扫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头而细长,谓之仙蛾妆;齐梁间多效之。”左思《娇女诗》:“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翠眉即绿眉,南北朝时更盛行,唐诗中多有描写,如万楚“眉黛夺将萱草色”、卢纶“深遏朱弦低翠眉”等句。甘肃敦煌莫高窟不少唐塑彩妆,亦画绿眉。《西京杂记》载“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这颜色淡淡的眉型,一时成为时尚,称为“远山眉”。唐明皇曾令画工画十眉图,一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又曰横烟眉);十曰倒晕眉,可谓我国古代女子眉型之集大成。
  黛玉的罥烟眉,指淡淡的眉毛像挂在树梢上的轻烟,即言眉目清秀。黛玉罥烟眉之“似蹙非蹙”,是说眉目间隐笼着丝丝轻愁,似皱而未皱,有如轻烟缭绕,常有深情凝注,可见她总是心事重重。又让我们自然而然的想起另外一位美人——西施,《庄子·天运》记载:“故西施病心而蹙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蹙其里。”曹雪芹有意将林黛玉的气质外貌与中国古代两位美人联系起来,使得黛玉兼具卓文君的才情与聪慧,西施的美貌与气质。两弯含烟锁雾之眉凝聚着灵河之畔的清风细雨,一双似喜而非喜之目蓄满离恨天外的灵晖秀气,这样的眉与目组合在一起,足显这位绛珠仙子脱俗清丽,温婉多情!
  
  二、 病之美
  古代对于女性的审美标准,各朝各代不尽相同,《战国策》记载楚灵王好细腰,宫中乃至朝野皆以细腰为美,为了拥有一副小蛮腰,宫女们竭力缩食,有的竟至饿死。西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因其身材瘦小轻盈,能在宫女手托水晶盘中作燕飞凤舞,人称其为“飞燕”,时人谓之“燕瘦”,并一时成为女性的审美时尚。而唐代的美女形象,则是追求气质的婉丽温雅,强调体态的丰硕健美,如当时偶像人物“环肥”之杨玉环。宋朝以后,时代精神与审美标准发生了变化,女性美由盛唐的雍容华贵走向了清雅俊秀,人们对美女的要求渐渐倾向文弱清秀,削肩、平胸、柳腰、纤足成为标准。体态丰满、仪容典雅的丰硕之美让位于孱弱纤细的清瘦之美,病态美日渐成为女性美的模式。
  黛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是一种病态之美,其审美意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 黛玉病态之美,源于她孤傲高洁的品性,不被世俗所容的叛逆性格。她与宝玉“木石前盟”,有着一段超凡脱俗的前世姻缘,二人心心相印,因此深深陷入了与宝玉的恋情之中。但世人皆看好“金玉良缘”,“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怎能不病?贾府上下都劝宝玉读书,走仕途经济的封建正统之道,唯有黛玉支持宝玉,二人心有灵犀。但她梦想的爱情不被世所容,她高洁的心志不为人所接纳,她又无力反抗,只能默默忍受,日久天长,郁结成病。二、 黛玉病态之美,是蓄满愁怨的诗人气质美,她泪光点点,娇弱不堪是如此的惹人怜爱。虽娇袭一身之病,但“心较比干多一窍”,在弱不禁风的外表之下又比蹙眉捧心的西施多一层智慧的美。黛玉的聪慧绝伦,在大观园众姐妹中是无人能比的,“重建桃花社”“魁夺菊花诗”“悲题五美吟”,无不展示了她过人的诗人天赋,她的才华横溢,卓然不群。联系黛玉前身绛珠仙子的身份,她要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因此黛玉的美总是跟多情愁思联系在一起,跟敏感缠绵的心灵时时感应,充满着诗性的成分。
  
  三、 花之魅
  以花喻美女佳人,是古代文学作品惯用的手法,一朵花是一个鲜艳的生命,一朵花又是一位风姿绰约的红颜。透过如花般娇艳的容颜,我们看到的是千种风情顾盼神飞,万般仪态摇曳生姿。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名花倾国两相欢 ”,以娇艳无比国色天香的牡丹,喻贵妃倾城倾国的花容月貌,正所谓是“国色天香”,名花美人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托出少女光彩照人的容颜,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心驰神往、意乱情迷的情状。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天然一段妩媚妖娆,无限情仇爱恨,尽蕴藏在贵妃带雨梨花般俏丽的容颜中,让人无比怜爱。温庭筠《菩萨蛮》“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以花衬人,相应相生,美艳无与伦比,更突出女子如花般娇艳动人的容颜。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人独对西风中凋残的瘦菊,顾花自怜,倍感凄凉,以菊瓣纤长清瘦喻指词人形销骨立的憔悴形象,是神来之笔。
  “娇花照水”,秀丽娇美的花儿,把楚楚艳影投在清澈的水中,波光荡漾,花影相映,是一幅多么清朗俊雅的诗画呀!“闲静时似娇花照水”,是一种清纯脱俗的美,黛玉本是一株得天地精华、不食人间烟火的绛珠仙草,水和花与她有前世的渊源宿愿,水孕育了她“孤高傲世,目无下尘”的禀性,也涵养了她丰富多情的情感世界;花造就了她清秀非凡之美,亦预示了她悲苦凄美的爱情命运。“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的命运就是黛玉的命运。她在痛苦与矛盾中挣扎着,叛逆着,尽管无法摆脱宿命,却仍独抱高洁,至死不渝,在她身上凸显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
  
  四、 柳之质
  柳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着丰富的内涵,柳除了象征离情别绪外,其柔弱无力的特征,袅娜多姿的秀态,惹人怜爱的气质,恰恰契合了女性的阴柔之美,柳女性化已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用柳意象表现女性,已是普遍的文化现象。杜甫《漫兴九首》有“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温庭药《南歌子》有“转盼如波眼,娉婷似柳腰”,唐传奇《游仙窟》写五嫂舞姿“翻身则风吹弱柳”,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西厢记》中描写崔莺莺的句子,则有“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这些描写,把女性的多姿体态、妩媚风韵,刻画得生动传神,引人遐想,具有极强的审美效果。
  黛玉“行动处如弱柳扶风”,极言其体态之婀娜,楚楚动人。纤弱的柳条在风中袅袅拂动,给人一种柔弱无力、轻盈飘逸之美,这与黛玉多愁善感的个性、诗人般的高贵气质相契合的。黛玉本与柳有缘,判词中写道“堪怜咏絮才”,如柳的身姿既是黛玉风流俊秀的外在形貌的写照,亦是她内在诗人气质的外化。曹雪芹把柳赋予黛玉,使得这一形象具有古典女性无限丰富的审美意蕴。
  天地自然把精华灵秀特别多地赋予了林黛玉,她体态娇美、聪慧绝伦,她超凡绝尘、坚贞纯情,她才学横溢、气质非凡。她蕴含着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她是人们心目中一位圣洁、美丽的女神。
  
  (安徽省太和县第一中学;236600)
  

秉绝世容姿,具稀世俊美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