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中作文教学和写作一直处于低谷之中,质量不尽如人意。学生写作材料陈旧、思路狭窄、立意肤浅、语言干瘪。对此,有人责怪功利色彩强烈的应试教育,只求作文结果不求作文教学过程;有人认为当前作文教学模式陈旧,教师对作文教学轻视,学生缺乏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有的老师抱怨学生写作素质太差,又不认真学习;有的老师感叹写作是需要天赋的,作文讲解收效甚微。总之,作文教学难。
作文教学之所以难,就在于教师没有找到一条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而这归根结底又与教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认识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有关。
一、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作为新时代的高中学生,他们接受现代知识更便利、更快捷,对外界新鲜事物具有浓厚兴趣,也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求知欲比较旺盛,头脑较为灵活,有比较强的思维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心智在逐步走向成熟,对社会和生活有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同时,高中生有较好的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意志,动机层次提高,对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程度增强,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并逐渐转化为决定自己的动机与行为,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们的思维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并且开始形成辩证逻辑思维,逐渐从经验型过度到理论型,已经能够用理论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明显的发展。
但是,当前学生的写作心理处于一种机械、被动、单调甚至冷漠的状态。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每次写作时总是唉声叹气;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写作习惯,对耳闻目睹的人和事没有留心观察、细心体验、认真思考,因此缺乏独立的思维和深刻的肤浅的立意思考和缺乏高超的语言技巧的文章一样都会让读者觉得乏味。
二、教师作文教学心理品质
一篇成功的作文往往是作者思想和感情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自然流露和升华。而当今高中学生这些潜质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关键在于教师对作文教学和学生写作的认识问题。
教师的心理品质问题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尚未对作文教学进行细致具体的计划性工作,尤其是未能全面把握和具体分解大纲的总目标;二是未能对学生的写作作深入的分析,难以提出高效的指导性意见;三是缺乏准确高水平的作文评判能力和培养能力,从而难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写出生动、深刻而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作文。而这些具体表现归根结底于三种作文教学心态。
1.轻视心态
当下中学语文教师的主要精力几乎都放在课文的阅读理解教学上,而对写作教学这“半壁江山”总是轻描淡写,致使作文教学长期处于低效状态。教师总认为写作提升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或者是与学生基础息息相关,甚至认为很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即便不大花时间在作文教学中,作文成绩也不会很差,至少有及格左右的分数。有时自己觉得花了不少时间在作文教学中,但是收效甚微。
2.畏惧心态
语文教师普遍认为,作文难改,方法难指导,讲评难有针对性。认真批改一篇长达八百字的作文所花的时间的确不少,而不少学校硬性规定了每个学期要完成的作文篇数;同时不断地阅读索然无味的作文,对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和考验。作文指导往往停留于纸上谈兵,难以找到一种具体的方法指导;作文训练过于宏观,而对语言运用的技巧, 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材料的运用等微观训练较少。畏难情绪给作文教学造成负面影响,无形之中也增添了学生的畏惧心理。
3.定势心态
教师布置作文总是带有随意性,没有整体的计划。而每次评讲作文总是从立意、结构、材料和语言等方面粗线条地点评,没有对每一篇作文进行有针对性、侧重性的讲解。也不会加强自己的写作体验,不会研究学生写作心理,教师徒有理性认识缺乏感性体验。作文教学形成机械的、单调的固定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也难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
1.思想重视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当人准备执行一项复杂的认知技能的时候,如果对构成该技能的子技能尚未把握,要顺利地执行整个技能是不可能的。从短期来看,作文水平是决定学生语文考试成绩的关键因素,毕竟高考中作文分值比例至少占40%;从长远来看,高超的写作能力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无论从功利角度还是技能角度,都很有必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现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将写作能力作为未来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不要抱怨学生写作素质差,也不能在平常教学中把作文教学置之一边,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作文教学。
2.方法探索
许多一线高中教师在探索良好的写作教学模式,他们提出了自己对作文教学的意见和指导方法,这对高中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大有裨益,但切忌全盘地照搬照抄。因为每位教师的个人实际情况不同,每位老师面对的学生基础不同。浙江师大蔡伟教授的作文教学,倡导教师出席于写作教学全过程,从写前指导、写作过程、写作修改到习作评价,从命题、立意到构思、选材,教师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点拨方法抑或参与合作,都从学生主体写作的需要出发,坚持“学生”这个中心。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写作素养。成都七中罗晓辉老师探索出一套具体而又科学的作文教学模式,他很少要求学生写大作文,把作文训练细化成各个子项目。针对学生写作素材匮乏的情况,他提出经典材料“百变通”。笔者认为这些教学方法很值得借鉴。
3.训练细化
梁启超说过,“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的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作文教学是有章可循的。从写作能力角度分析,写作的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思考力、联想力、想象力等;从写作过程角度分析,作文包括立意、材料、语言、结构等。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语言是作文的基础,思维是作文的核心。针对这些方面内容可以再进一步细化分解进行训练,遵从仿写、改写到创作的教学过程,结合具体内容分项训练,循序渐进,让学生写作更有的放矢。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写作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任务环境、长时记忆和工作记忆交互进行的结果。写作即是与作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思维水平和任务难度等一系列相关因素交互活动的过程。所以作文教学不应该只考虑作文过程的最后一环——作品,而应当对作文的生成过程进行全程指导,把作文教学渗透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把宏大的作文教学细化为具体可操作、可实用的训练方法。
写作不仅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素养。新课程标准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教师应该研究学生的写作心理,走出“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困境,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指导,改善自己的作文教学心理品质。
(刘卫平广东省中山市实验高中528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