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不应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山东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同时,特别强调了对选修课的要求,要让选修课真正地“走”起来。但通过近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选修课在开设和教学实施中并未真正体现它应有的价值,暴露出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谈几个实施误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选修课的设置以应试需要为标准
从已经进入选修课学习的学校看,所开设的选修课大都是清一色的与高考有关的或对口的课程,应当提供给学生所谓的“自助餐”摇身一变成“定餐”,即根据未来的高考需要,定制搭配合理的“套餐”提供给学生。
比如一定要开设的《唐诗宋词》、《语言的运用》、《史记》,这些课程和高考考查的诗歌、语言表达、文言文等内容相吻合。就像有的老师所说的,“根据我们多年的高考经验,这部分知识是高考必考的”。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诸如《中国现当代小说》、《莎士比亚戏剧》这样的课程,但把它们放在高三的上学期开设,届时往往又会以高三的复习时间太紧为借口不再学习,直接转入一轮复习,或者把选修课的内容学习换成类似高考的练习题。
要改变这个问题,首先一线学校的管理者要真正转变旧有观念。学校真正的管理目的是育人,课程设置的依据是新课程标准。其次要加强老师对学生选修课选择的科学指导。选课的指导,首先是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开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且要让学生明白,选课既是为了满足自己当前的学习需求,也是为了锻炼自己,学习自我规划。
二、把选修课上成了高考复习的专题课
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受到高考指挥棒的严重影响,使不少老师的思维受到限制,无论干什么都要和高考挂钩,把注意力集中在高考升学的分数、人数上,放弃了教育应有的功能,剩下了局部的急功近利的实用目标。
例如学习《语言的运用》时,就按高考的专题进行学习,从字音、字形、标点、语病等顺序逐一展开,各种语言应用类习题卷也大大派上用场;学习《唐诗宋词》,就把一首首诗词变成一道道诗词的鉴赏题,从诗歌形象、语言、主题等逐一讲开来。如此教学,只有技术可言,没有对文本的解读,更谈不上浓浓的语文味,更是无法达成新课标所要求的让学生在选修课中实现情感体验、心灵共鸣、精神陶冶的目标。
张志公先生曾指出:“目前的语文教材里,有比例不小的文学作品,但一些老师不是用它来进行文学教育,而是用来‘读写训练’的,连古典文学也不例外。这样的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实际上是一种互相掣肘,两败俱伤的作法。”张志公先生的话一语中的,很值得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思考!笔者认为,诸如《唐诗宋词》、《莎士比亚戏剧选读》、《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等模块,可采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去体会诵读涵咏,去品味作品的语言,去理解作品的人文之美。
三、把选修课直接上成了基础必修课
选修课在形式上与必修课有了一些区别,选修课的学习由学生自主选择,上课也在选修班;但在教学过程与方法上,有些学校的选修课与必修课却成了大致一样。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特别是《史记》的学习,老师们往往把学习的目标定为学习文言知识,落实字词教学。选修的《史记》教学当然要有基础知识的落实,但《史记》课程的开设,旨在使学生通过对它的解读,增强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与责任感,领悟古代文化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了解《史记》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成就,理解《史记》对我国史学和文学的深远影响,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的治学习惯。教师只有站在这样的认识高度,才不会唯功利目的、唯应试目的地执教本教材。
选修课的设计与教学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对必修课的内容有所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从而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地发展。
四、把选修课上成了具有纯学术性的专题课
选修课的教学要求,需要具有比较明显的专题性质,有一定的深度。但这不等于说选修课一定要具有纯学术性。有的教师教《史记》,在课堂上就大讲纪传体在史学上的意义、《史记》的体例类型以及所谓“互见法”的几种类型;有的教师教学《唐诗宋词选读》就大讲诗歌的流变,大讲李白、杜甫诗歌风格形成的种种不同原因。这样就完全背离了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和特点,根本不能实现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目的。
在选修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补充一些有价值的内容,一些专业的中外文论关于文学鉴赏的主要观点、文学鉴赏的机制、文学鉴赏的各个要素、不同文体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等带有一定理论色彩的问题,以及中外诗歌史、散文史的有关知识均可涉及,但这些不应该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顾文琦山东省肥城市第六高级中学27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