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中学作文教学重视写作技巧的训练,却忽视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很多老师常常把写作当成学生获取高分的一种手段。写作应该根植于生活,写作离开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和阅读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
关键词:写作中学生生活阅读
一、关注日常生活,抒发真情实感
(一)仔细观察,用心感受生活
中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是相对贫乏,但却并不缺乏写作的素材,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真诚、执着的心,就能够发现生活中亮丽的风景。在你记忆的长河中,一定有许多令你难忘的事情。一次期待已久的旅行;一次终生难忘的交谈;一句平淡温馨的话语。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精彩瞬间,仔细观察,用心捕捉这些美丽的记忆,用心表达真实的感受,你的文章就会真切感人,充满生活气息。
(二)转换角度,洞察事态人生
刘国正说:“事实上,中学生,十二三到十七八的孩子已经阅历很多,懂得很多。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很多事情,都会叩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1]但是,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由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过渡、转折阶段,他们常常对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很有感触,但却对生活缺乏理性的思考,在作文中不能做到言之有理。也正是由于思维的局限性,他们很少能够辩证地看问题,思考社会现象。因此老师要引导他们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转换思维角度,深入思考生活,并能从各种现象中感悟生活的哲理,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三)抒写体会,放飞个性生命
中学生由于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由于青春期的叛逆和敏感,他们有很多的想法却不愿意和老师、家长沟通,他们心中容易积起喜怒哀乐的情绪,这就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宣泄渠道,让心理获得平衡。日记是作文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学生心灵自由的空间,他们通常用日记记录生活中的经验和失败。学生在写作的隧道里自由穿梭,学生用作文记录自己的生活,通过作文抒发自己的感悟,在用文字编织的世界里放飞自己的心灵,施展自己的理想,从而在精神世界里放飞个性生命,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感受阅读生活,获得生活积累
(一)就地取材,体会课本深厚思想
写作素材的积累,除了靠学生平时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积累之外,还需要老师在文章内容和写作形式两方面对学生加强指导。美国作家约翰·卢保克在《读书的乐趣》中说:“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反映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2]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章,大都是古今中外文学的经典或是名人大家的优秀作品。这些名人大家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其独特的认识和见解,体会之深刻,文字之优美,构思之巧妙,都有其独到之处。读名人大家的作品,仿佛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潜移默化中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众多的教学实践也说明: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相结合,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材料,是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博览全书,丰富个人文化内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3]这就要求每个初中生都要广泛阅读,博览全书,积累间接的生活经验,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丰富自己的生活。无论是古代的诗词歌赋,还是当代的优美散文;不论是中外的精美小说,还是时尚精美杂志,都要有所涉猎。对于那些精美的古诗词、名句名篇,还要熟读成诵,记下精彩的段落和句子,积少成多,必然会由量变达到质变。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和大师们携手遨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作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对于中外名著的阅读,还可以列表制定专题系列,深入体会名著的精华,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通过媒介,获取丰厚的生活资源
当今社会,各种媒体不断涌入学生的生活。教师应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正确引导学生挖掘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件。文化知识题材广泛,包罗万象。有的致力于观赏性,寓知识于山光水色之中;有的侧重于竞技性,像“世界各地”、“人与自然”,在吸引观众参与的同时传道授业解惑。一方面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厚的生活资源,开拓眼界,增长见识,提高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会逐渐形成关注时事、关注社会风云变幻、关注人类命运的意识,从而加深其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
生活才是学生写作的源头,开发学生的生活资源是中学作文教学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作文,在作文中感悟生活,让生活之水流淌在学生作文的字里行间!
注释:
[1]刘国正:《刘征文集》(第1卷),《语文教育论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英]约翰·卢保克,少波:《读书的乐趣》,创新科技,2003年,第2期,第64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黄慧齐浙江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31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