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30年代,人们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是:文学是以文字形象地表现出来的东西,它以激发读者的美感为目的。这种认识抓住了文学表现的媒介特征与审美功能,只是没有触及文学的来源和社会性质。20世纪40年代,人们对文学本质观的认识是:“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种认识与30年代文学观念相比显得更为丰厚、充实,但它对文学审美特征的忽略又显得美中不足。
关键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文学本质观再认识
一、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在40年代的文学理论教材建构中,以群、林焕平、蔡仪等人无一例外地都把“文学是什么”作为核心问题,把“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命题作为理论探讨的起点。
关于“文学是什么”的问题,王秋萤的《文学概论》和以群的《文学底基础知识》有同样的论述:“文学是现实的反映。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规定,一切的理论都必须从这里出发。”这一理论把现实生活对文学的决定作用放在首位,使文学观念置于唯物论认识论之下,使文学观念有了一个牢固的哲学基础。文学反映论的命题在四十年代文学理论界可以说到了人人耳熟能详的地步。东北沦陷区的一位研究者在谈到这一点时说,“文艺是人间生活的反映的话,已经听得双耳起茧,毋待引申了。”
三、四十年代的文艺本质观,主要是受列宁的反映论学说以及他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评论的影响,列宁在评价托尔斯泰小说的现实主义倾向时,曾称颂他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华北沦陷区评论家楚天阔在《谈新文艺建设问题》一文中,提出要恰当地评价新文艺,应当先弄明白“文学的定义”,即“文艺的一般原则”,而“所谓一般原则”,就是“文艺……是反映人生和社会的一面镜子”。
人们对此命题的认识还很可能受到了其他外国学者如美国人玛肯其(A.S.Mackengie)和俄国人弗里契(V.Friche)等人的影响。玛肯其的著作《文学的发展》和弗里契的著作《艺术社会学》,二者都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产生和发展的作用,这在当时中国文学界都曾有过广泛的影响。王西彦在《文学与社会生活》一书中指出,玛肯其“承认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为了了解文学的进化,应该先了解社会的进化。这种看法的可贵,便在于能够把握到文学艺术的根源”。王西彦对这些著作进行充分的研究后提出,标榜“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其“目的无不在艺术之外”,其“发生的基地,更无一不是广大的现实社会”。
这一方面的认识在具有知识规范意义的文学理论教材方面得到了补充,许多文学理论著作也都对此进行了专门的探讨,如李长之的《梦雨集》、朱光潜的《谈文学》、王西彦的《文学·科学·哲学》、蔡仪的《新艺术论》等。在这个问题的结论上,理论家们都有着默契和共识,即都认为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所在,这种反映自始至终都以作家所接触的现实生活中的“活的现象”为基础,而且,与科学研究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揭示自然发展的规律相似,文学形象反映生活的目的最终是通过典型的形象揭示社会运动的本质和规律。
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命题,它确定了文学作为艺术的一个种类的特征以及它与其他艺术的区别。这一命题无疑是从高尔基那里受到启发的。以群所谓“语言是文学底第一要素,也是它用于区别于其他部门底艺术的特性”的说法,就是直接从高尔基的“文学的基本材料是语言文字”以及“文学是借语言来塑造形象的艺术”的观点中引申出来的。
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理论家对此命题进行了专门的分析和探讨,赋予了它更为具体的内容。林焕平在《文学论教程》中写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给作品赋予优美浑朴的语言的形式,是作家的主要任务,也是作品的艺术价值的主要源泉。”钟敬文认为:“各种艺术,都有它独自底表现媒介。这些媒介性质的不同,自然相对底形成了各种艺术底特性。文学是语言底艺术。语言是文学表现底凭藉,更确切地说,文学是藉着语言去进行创造过程和完成表现任务的。它的风格底征象和原因,当然可以从语言底现象上去捕捉。”
李长之指出:“文学是以语言或文字为表现工具的艺术,它是凭籍语言或文字而把内在的,不得不表现到艺术形式的体验表现给读者或观众,并使读者或观众也获有同样体验的。”许杰认为:“文艺是一种用文字语言这一类抽象符号做表现工具的艺术”,文字符号有它作为表现工具的特殊性和它的长处,绘画表现人生不如文学“来得活跃而富于连续性”,“文字为媒介的艺术”。文学表现的媒介是每个人交流和表达感情都要用到的语言,它“无待外求,不象形色之于图画雕刻,乐声之于音乐。每个人不都能运用形色或音调,可是每个人只要能说话就能运用语言,只要能识字就能运用文字”,因此,“文学是一种与人生最密切相关的艺术”。许、朱二人的分析只是在提法上略有区别,但在结论上却是基本一致,文学比其他艺术更易于表现人生,是一种比其他艺术更有优点的艺术。
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的特征之所以作为一个基本的文学命题得到申述和强调,除了理论自身建构的逻辑需要,恐怕主要与作家们在创作实际中经常感受到语言创造的不易有很大关系,中国古人有所谓的“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事实上,判断一个作家创作能力的高低,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是一个重要的标准。作品思想深刻的程度,往往是与作家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灵活和熟练程度成正比的。陈东流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最高的表现的技术,是能够把语言运用得跟色彩一般有同样的效果。”胡风认为作为作家,“一个要紧的条件是先得有运用语言的能力,不但是丰富的语言积蓄,而且是对于语言的区别力和感觉力”。
三、四十年代文学本质观在认识上的局限性
与三十年代相比,四十年代文学本质观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人们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更为明朗化和科学化。这两个命题分别对文学的性质和特征给予了明确而清晰的界定。“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从认识论的角度阐明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则从媒介的角度凸现了文学艺术的特征,限定了文学表现的体裁与种类,确定了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为文学表现划定了边界。这两个命题不仅使文学本质的定义显得更为具体、丰厚,也为其后文学研究走向科学化,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前提。
不过,这两个命题也存在着不小的缺陷。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命题,此观点与古希腊时期提出的“摹仿说”、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镜子说”、十九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提出的“再现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即都侧重文艺活动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这一观点确实合乎人类认识世界及其自身的发展进程的规律。但它却是片面的,这一观点所关注的是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问题,即从认识论(反映论)的角度说明文学活动的特性,也就是突出强调了文学的“再现”功能,而忽视了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命题,它突出强调的是文学作品就是运用语言技巧制造出来的语言体,强调的是用语言学尤其是语音学来研究文学,过于关注文学的本体作用,而忽视了读者的本体作用。实际上,文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它是以人自己的独立之思去唤醒灵魂,以自己超越的视野去寻找本真的自我,是以对本体价值的追求去关照人类的现实处境。
四、审美是文学之为文学最为根本的特质
在文学的诸种特性之中,审美才是文学之为文学最为根本的特质。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把主体论与反映论相统一。应用于对文艺特性的把握上,体现为再现与表现的融合统一、真实与情感的融合统一。马克思曾赞誉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恩格斯也说,在这位伟大艺术家的“富有诗意的裁判中”包含有“了不起的革命辩证法”。这说明,马克思十分重视文艺的“诗意”,认为它是文艺活动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艺创造特性与文艺价值的突出表现。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诗意”时,所要求的不仅仅是真实地形象地再现生活,而且进一步要求艺术的审美情感性;也即是说,作品中作者的主观情感要与客观生活形象相融合,类似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情景交融的“意境”。具体到巴尔扎克的作品,其所反映的生活的客观辩证法同作者的情感辩证法达到了较完美的统一,以至于他的保皇党人的政治偏见或多或少被排斥于创作构思之外。
正因为如此,文艺家通过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与主观“表现”的统一,就使读者置身于作者所曾体验过、思索过并激起感情和思想波澜的生活情景之中,引导读者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是作者之所是,非作者之所非;一句话,使读者在思想、感情上获得审美共鸣。这就是文艺审美价值的生成与实现,也是文艺活动的必然归宿。正是审美这一属性才使文学与哲学、宗教等意识形态形式拉开了距离,同样,也正是审美这一属性决定了文学的形象性、情感性等诸种特质。仅仅强调“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甚至是“能动地反映”、“理想性地反映”,惟独忽视文学的审美属性,必然会导致理论思维的片面性:只强调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认识功能,只会把文学降低为一种为政治现实服务的手段。文学的本质问题不是孤立的。它涉及到文学理论中的一切问题,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本质观,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提出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的冲突,而且解决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历来纠缠不清的一系列矛盾,特别是思想与情感的矛盾、再现与表现的矛盾、功利与娱乐的矛盾、阶级性与人性的矛盾。这四大矛盾其实都是从不同层面根植于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的矛盾。
正如钱中文所说,文学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的本质是多层次、多系统的,从作家主体上看,文学作品既可以表达思想也可以表达感情;从主客观的关系上看,文学作品既可以再现客观的社会生活,又可以表现主观的心理世界;从功用上看,文学作品既可以赤裸裸地宣传某种教义,也可以纯粹地供人娱乐;从作家的倾向性上看,文学作品既有阶级性又有全人类性。意识形态本性论强调文学的思想性、再现性、功利性和阶级性;审美性论却重视文学的情感性、表现性、娱乐性和全人类性。可见,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性的矛盾集中体现了思想与情感、再现与表现、功利与娱乐、阶级性与人类性诸矛盾。用毛泽东的矛盾论来说,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而思想与情感的矛盾,再现与表现的矛盾等等则属于次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审美意识形态论抓住并科学地解决了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性这一主要矛盾,其余一切矛盾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由此可见,审美意识形态论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文学本质观念的更新,而且它将带动和促进我国整个文学理论体系的变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传才,周文柏.文学理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张清民.文学本质观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发展[Z].文化研究网,2004,(7).
[4]张来民.宏放综合的气度--评钱中文先生审美意识形态论[Z].文化研究网,2004,(7).
(白淑杰山东威海职业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26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