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文学文体学为基本分析方法研究颜元叔《走入那一片蓊郁》这篇散文,指出其写作风格具有以下特点:语音传递音乐美,语汇具有画面感,句式与修辞富于感染力,句法倾向“欧化”。并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美学的批评方法探究了其散文写作风格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文体学颜元叔散文风格
一、引言
颜元叔作为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先后出版过十七本散文集,以其独特的慵懒、诙谐、平实、深情的文风在台湾享有极高的声誉,但在大陆不甚有名。针对颜元叔的研究都主要着眼于其文艺理论,如古继堂的《台湾文学中坚持进步的民族主义文学理论的两大柱石——论尉天骢与颜元叔》等,针对其散文作品的相关研究却比较少,从文体学角度分析其散文特点的更是寥寥无几。本文试用文体学的方法对颜元叔散文风格进行分析,并探究风格形成的原因。
二、颜元叔散文的文体分析
(一)语音
1.音韵美
《走入那一片蓊郁》通过押韵的形式,增强了散文语言的音乐性,如:
(1)厚茅的墙,蹲在相思林深处的空地上……
(2)钟振的细密声浪,当使他的袍裾飞扬作彻彻响……
其中的“墙”、“上”、“浪”、“响”等均上下押韵,带有传统诗歌的韵律特色。同时,本文也运用了大量的双声、叠韵、叠声词,如“追逐”、“矫健”、“葡萄”、“徘徊”等双声词,“晶莹”、“明净”、“吐露”、“前面”等叠韵词,“单单”、“片片”、“潺潺”、“冉冉”、“薄薄”、“密密”、“嘎嘎”、“阵阵”、“层层”等叠声词。这些双声、叠韵、叠声词错落有致的融入,使得整篇散文音韵婉转清朗,表现了散文轻灵跳脱的唯美意境。
2.语调美
本文在语调上多采用谈话式,将所感、所想、所叹缓缓道来,给人以亲和自然之感。在《走入那一片蓊郁》中,开篇第一句话便是“这怎么行,换成球鞋吧,是要爬山的”,起笔以一种犹如正在交谈的方式让人有真切自然之感,同时也为整个文章定下了语言平实自然的和缓语调。
本文在谈话式语调中又加入了平仄律,使语调富有疏密、长短、扬抑、轻重的节奏美和回环往复的旋律美,进而为思想内容的表达增加了艺术的感染力[1]。如:
(3)一条不长的巷道,两侧立着龙柏,龙柏后蓬着扁豆的藤萝,紫红的晚花如张鸣的鸟嘴,挂着更子的豆荚。
句子中相关的音节“巷道”与“藤萝”、“龙柏”与“豆荚”平仄相对立,体现出整个句子在平仄变化中的语调美,也有效地刻画出“巷道”之美。
3.节奏美
散文语言音乐美的主要手段便是自然和谐的节奏,清代刘大櫆曾说:“文章最要节奏,譬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声窈渺处。”[2]本文节奏分明,通过语言形式本身的变化统一带来的节奏感与创造的唯美意境相结合,使散文节奏达到更高层次的和谐,即语言节奏与生理、心理节奏的和谐[3]。如:
(4)将要下山的太阳把橘汁的光从背后,越过肩,拂过发,顺着眼,将身影修长地投到淡橙色的路上,从路上跃起,扩散开去,拂染了一切……
看似是长短不一的散句,但长短交错、整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真情实感的表达,自然地形成了语言节奏的和谐。
(二)语汇
1.颜色词的使用
此处讨论的颜色词主要指基本颜色词、含有颜色的词汇及广义上描绘颜色的词语。本文中颜色词的使用十分精准巧妙,以下面两句为例:
(5)太阳光落在那座高山的背后,从高山的背后再落入海里。将要下山的太阳把橘汁的光从背后,越过肩,拂过发,顺着眼,将身影修长地投到淡橙色的路上,从路上跃起,扩散开去,拂染了一切,望野尽在橙汁里。
(6)为什么?这只矫健的白鸟,徘徊在淡墨的暮里?
在(5)句中接连出现了“橘汁的”、“淡橙色”等十分相近的颜色词,用橘汁的浓烈颜色比喻落日的耀眼,将道路的灰色与光芒的金色结合后的颜色描绘为“淡橙色”,又与后文的“橙汁”有所不同,三种颜色层次分明,错落有致;(6)句中的“白鸟”与“淡墨”近乎一黑一白,对比强烈。颜色词的使用使得本文画面感强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用词的口语化倾向
整篇散文具有口语化特点,淡然平和,从词汇上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文中涉及的形容词基本上控制在3个字以内,用语朴实,简洁不繁琐。形容词仅出现过如“意兴飞扬”、“重复千遍”、“幽僻荫覆”等为数不多的四字词语,并未选取成语、俗语等。其二,散文中出现的名词大多为单纯词及偏正结构合成词,意象选取较为常见。单纯词有“太阳”、“山”、“海”、“鸟”、“路”等,偏正结构合成词有“黄土”、“细沙”、“晚花”等。这些词汇都为身边随处可见之物,加强了本文的亲和感。
(三)句式与修辞
1.整散结合、长短交错
本文句式整散结合的特点表现得相当突出。每一自然段都含有大量整句,仅第一段的十句话中就有四句为整散结合句。如:
(7)将要下山的太阳把橘汁的光从背后,越过肩,拂过发,顺着眼,将身影修长地投到淡橙色的路上。
其中“越过肩,拂过发,顺着眼”三个三字节分句为整句,以“V过N”为格式替换谓语、宾语,与中国传统骈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韵味;整句夹杂在前后两个散句中,整散结合,增添了灵动气息。整句使得句子尽显铺排之势,渲染气氛[4];散句则使句子自然流畅,亲切生动。
从句子长短来说,文中长短句交错的情况也较多。如:
(8)薄底的球鞋底,轻快的腿胫,跳着,跃着,跃着,跳着,顺着西下阳光的指向,走向那山,走向那山后的山。
其中“跳着,跃着,跃着,跳着”都为短句,“顺着西下阳光的指向”相对较长,“走向那山”又较短,其后再接长句,长短句错落有致,快慢结合,节奏感强烈,给人以美的享受。
2.大量问句的使用
全文中共出现29次问句,从是否有疑而问来说,询问、反问和设问均有涉及。从疑问句的结构形式特点和语义情况分类,疑问句中的特指问、选择问在文中都有所表现,有时也有混合使用的情况。大量问句的使用体现了作者的求知欲与探索欲,极为诗化的写作风格颇有《天问》的遗风。其例如下:
(9)做皱的双眉,欣喜的眼,岂非站立在地灵的中央?(反问句)
(10)为什么必须爬上那个山?不为什么,却也为了什么。(设问句)
(11)……这相思林间的茅棚,里面究竟是什么?(特指问)
(12)要登上那个山,应该走这条路?还是这条路?还是这条路?(选择问)
(13)是鸥?是鹭?总之,是一只纯白的鸟儿,在盘旋。(混合使用)
反问句是无疑而问,可以加强句子语气;特指问所问指向明确,多次在文中出现,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探究与求知欲。这两种问句能增强句子感染力,使情感更为鲜明强烈。
设问句因其基本特征是自问自答,答在问后[5],故至少有一个陈述句来解释疑问。本文中的选择问则多用选择问句群[6],由两三个短单句共同组合而成。这两种句子往往不止一个单句,能够形成相应句群,前后照应,增强气势,又仿佛与人分享,大大增加了真实感与互动性。
3.借代
文中多次出现借代手法,如:
(14)轻快的脚步便走入相思林深处了。
(15)薄平的球鞋底,轻快的腿胫,跳着,跃着,跳着,顺着西下阳光的指向,走向那山,走向那山后的山。
(16)晨钟里,神祗下降;晚钟里,神祗上升。
以上例句中,(14)句、(15)句中的“轻快的脚步”和“球鞋底”、“腿胫”都是无法“走”的,在此处是以部分代整体,代指作者本人;(16)句中“晨钟”和“晚钟”则分别借代清晨与黄昏,是以特征代本体。借代手法其一使语言富于变化性,提升了阅读的美感,丰富了表达的意象;其二避免了主语的直接使用,尤其是在前两句中,使读者增强了代入感。
4.反复
反复修辞手法的使用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除了基本的连续反复与间隔反复外,作者还对反复的谓词性短语进行了拓展,拓展部分主要为状语或定语。其例如下:
(17)绕着走,绕着走,绕着一座无门的茅棚走。
(18)在黄土与细沙的床上,山涧编织着鱼尾纹,编织编织着鱼尾纹,从两边织入,不断从两边织入,不断编成透明的鱼尾纹。
(17)句中对“绕着走”进行了两次基本反复,第三次时对原本的状语“绕着”后增加拓展成分“一座无门的茅棚”;(18)句中对“编织着鱼尾纹”稍作变化后基本重复两次,并在间隔反复的最后一个分句中增加了拓展成分“透明的”。
反复咏叹并加以变换的手法,能较好地抒发情感,增添了行文的音乐美。
(四)句法结构
1.主语的省略
全文中没有直接出现人作为主语的句子,采取了省略手法或以特征及部分代替人作为主语的借代手法。借代手法在上文已经讨论过,这里主要讨论主语的省略。例:
(19)停住,弯腰,蹲下,细看那小溪怎样编制它的鱼尾纹;然后……
(20)走过千百条巷道,走入千百条巷道,何曾走入这样的巷道?
(19)句中前一个分句中先连用三个动词,后接动词性短语,四个分句都作为具有先后顺序的谓语存在,但应有的主语(某个人)却被省略。同理,(20)句前两个分句都为动词性短语,第三个问句也只由疑问词与动词性短语组成,都省略了作为主语的人。
省略主语的句法接近于古代汉语和古、现代诗歌,缺乏一般现代汉语句子结构的严密化[7],一方面更具古韵;另一方面,因为缺乏实际的人物充当主语,因此主句具有模糊性,读者可以将任何人包括其自身代入,更贴近读者,令读者身临其境。
2.特殊句法结构
本文中有部分句子的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的一般句法结构不同,采取了较为特殊的语序。
①谓语前置
(21)原语序:“都是冉冉的,钟振的细密声浪,当使他的袍裾飞扬作彻彻响,由远而近,在清晨,由近而远,在黄昏。”
调整语序:“当钟振的细密声浪使他的袍裾飞扬作彻彻响,在清晨,由远而近,在黄昏,由近而远,都是冉冉的。”
此句句意实际上为钟振的“细密声浪”与袍裾的“彻彻响”在清晨和黄昏远近交替响起,其声音都是冉冉的,但调整语序前后都缺乏句法上的主语。在这里笔者根据句意择出主语“细密声浪”和“彻彻响”,将谓语“都是冉冉的”放在了两个主语之前,形成了谓语前置。
②状语后置
仍以上句为例。在后四个分句中,“在清晨”和“在黄昏”都为时间状语,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般都放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而英语的状语除表频率的副词之外则往往放在句尾[8]。但此句状语后置,采取了古代汉语与英语中都曾出现的句法结构,起强调作用。
③定语后置
(22)原语序:脚步参差在参差的路面,欲倾欲坠的步履激起阵阵惊笑,像鹑蛋般圆滑,滴溜。
调整语序:脚步参差在参差的路面,欲倾欲坠的步履激起阵阵像鹑蛋般圆滑、滴溜的惊笑。
此句中的“像鹑蛋般圆滑,滴溜”是“惊笑”的定语,但放在了中心词之后,甚至整个句子的最后,同时定语为动词性短语。这种句法结构同样都曾出现在古代汉语与英语中,但古代汉语中定语往往较短,与现代汉语中定语的复杂性也无法相比,此句的定语后置更倾向于英语中的定语从句。
三、颜元叔散文文体风格成因分析
颜元叔的散文文体风格成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一是他深厚的民族文学底蕴。颜元叔1933年出生于南京,幼时又迁往老家湖南茶陵,目睹了艰苦的八年抗战,直到1949年才举家迁台。数十年的祖国文化熏陶与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带给他巨大影响,中华传统道德观念及五四以后的新文学理念每每体现为其行文中的中国古典气韵,具体包括散文的音韵协调以及句式的整散结合。前者在运用押韵的同时也加入了平仄,使散文语调富有疏密、长短、扬抑、轻重的节奏美和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后者则给人以中国古典骈文的韵味。
二是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颜元叔接受过深入的西方教育,受到过西方文艺批评的影响,并且从事过英语教育工作,这些经历对其散文创作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体现为其散文中的“欧化”现象。其散文《走入那一片蓊郁》在语音、句式和句法结构等方面都体现出了“欧化”的特征。在散文的节奏美上,颜元叔有其不同于中国传统散文的独特节奏,其散文长短交错、整散结合,长句不冗长,短句活泼灵动;用词平易朴实,较少出现成语和中国古典的四字词语。这种欧化的现代散文节奏驱除了汉语的诗意,但又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意,让人既体会到作者的性情,又觉得诗意盎然。在散文的句法上,颜式散文中出现了许多特殊的句法,如谓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这些句法几乎都是受英语句法的影响。在整体风格上,颜式散文有一种异于古典美的亲切自然。他的散文中多处省略了主语“我”,这看似削弱了“我”的思想,但其实是让“我”的思想表达更加自然,在让读者身临其境的同时,也让其体会到“我”的个性。此外,文中大量使用的问句,或是“我”的自问自答,或是虚拟与读者的问答,坦率而不直白,自然而不造作,也都是“我”思想感情的外化。以上两点与西方散文表现日常生活经验与人生体验,强调作者思想与个性的主张不谋而合。
三是他个人性格的真诚率直。在《知无不言》中,颜元叔曾感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常常会‘逆火’——就是一开枪,子弹还没有打着敌人,弹壳倒打上自己的右眼。”[9]此感慨是他自己的“直言不讳”。在其散文创作中,他的个性影响表现为其叙述的自然真率,多用商量语气和问句,以达到与读者沟通、把读者从“陌路人”化作“枕边”听众的目的,但这种距离的拉近又是自然的。问句的使用看似直抒胸臆,却更像是一种引导,让读者“循声而去”、自我领悟。
注释:
[1]秦凌燕,梁华:《和谐的节律,现代散文语音形式美建构模式》,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2]刘大櫆:《论文偶记》(第十二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3]阳海燕:《论散文语言的优美性》,湖南师范大学2002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龚悦耳:《整句的作用》,语文天地,2007年,第23期。
[5]刘俊:《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语文天地,2002年,第20期。
[6]邢福义:《选择问的句群形式》,汉语学习,1993年,第6期。
[7]王力:《汉语语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42页。
[8]朱一楠:《汉语与英语语序差异比较研究》,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9]颜元叔:《烟火人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0页。
参考文献:
[1]曹明海.冰清剔透的“第二自然”——人化的荷塘妙境——读颜元叔散文《荷塘风起》[J].名作欣赏,1989,(3).
[2]徐学.论台湾作家的散文观[J].华文文学,1993,(01).
[3]周逢琴.论现代散文文体的欧化[J].宜宾学院学报,2007,(4).
(陈丽,夏家楠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