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11期 ID: 147366

[ 王俊杰 文选 ]   

鸿门宴:一场有准备与无准备的斗争

◇ 王俊杰

  《鸿门宴》一文,引人入胜处颇多,如情节发展之跌宕,人物性格之复杂,遣词用句之精彩,等等。可其留下的疑惑也颇多,如樊哙与刘邦的话为什么那么一致,樊哙为什么敢闯帐,刘邦为什么敢逃席,等等。经过进一步思考,笔者逐渐认识到:鸿门宴,其实是一场有准备与无准备的斗争。
  一、樊哙与刘邦的话为什么那么一致
  鸿门宴上,刘邦和樊哙一先一后拜见项羽,都有一番陈词,口气不同,刘邦是卑躬屈膝,是貌似诚恳地自我辩解;樊哙则是慷慨激昂,主要是对项羽批评指责,且有理有据,有现在有未来。而细查樊哙所说,与前一天晚上刘邦对项伯说的几乎完全一样,一共强调了两点:一是刘邦对项羽是臣服的,入关,秋毫无犯,就是为了等待项羽来处置;二是消除项羽的怀疑,之所以遣将守关,是为了稳定,“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怒气、疑虑消除的项羽先是将内应曹无伤脱口而出,后来对樊哙的指责默然无应。
  樊哙,一介武夫,话居然说得这样滴水不漏,且有见地,令人颇感意外。究其原因,肯定是前一天晚上刘邦阵营中君臣经过了充分准备。相信若让夏侯婴、靳强、纪信等人来说,也肯定是一样的说辞。因为前一天晚上,听说项羽要攻打自己,慌了手脚但又精明过人的刘邦马上意识到其中的关键,马上进行了文饰,且通过项伯之口传入项羽之耳,然后和他的手下统一了口径。其实,在军门处樊哙有过自己的话语,听张良说刘邦危急,说“臣请入,与之同命”。“与之同命”课下注释:“跟他拼命。一说与刘邦同生死。”而结合后面樊哙“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笔者觉得翻译为“跟他拼命”更好,这样的话语,那么率直,那么可爱,正符合其屠夫的身份。而这样的对比显然也证明了入帐的说辞是预先准备好的。
  二、樊哙为什么敢闯帐
  樊哙本在军门处守候,听张良说事情紧急,于是:“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看看樊哙的举动,带兵器入营,用盾撞倒守门卫士,掀开帷幕,怒目直视项王,完全是一副发怒要撒野的样子,惊得项王按剑而跽,质问:“客何为者?”项羽肯定认为樊哙要行凶,气氛至此紧张到了极点,对于这样有些鲁莽有些意外的举动,项羽完全有理由发怒,那样的话,樊哙性命不保,刘邦的性命自然也不保,这样看来,樊哙的闯帐的确显得有些唐突。
  但项羽听了张良文不对题的回答“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之后,居然赞其壮士,居然赐之酒、赐之彘肩,还忍气吞声地听了他一番言辞激烈的指责,更是出人意料。为什么会这样?笔者觉得这与张良等人对项羽的深入了解、研究分析有关,他们断定,若事情紧急,樊哙进帐助阵,举动只要不过分,项羽是不会怪罪的。因为项羽年轻气盛常以“英雄”自居,说话喜欢直来直去,做事喜欢光明磊落,不喜欢那些委曲求全、忍气吞声之人,瞧不起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就是个例子。鸿门宴上,估计项羽也是瞧不起刘邦的,这或许也是他不杀刘邦的原因之一。据此推测,他肯定会喜欢像他那样勇猛豪放之人,见到闯帐之樊哙不是动手行凶之后,一连声地赞其壮士,估计其内心肯定会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不但不杀樊哙,反而还给他一些赏赐,这些或许应在张良的谋划预测之中吧。
  樊哙闯帐,一方面结束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举动,另一方面则在无形中拉进了与项羽的关系,且强调了刘邦的有功无过,刘邦的安全系数又变高了一些。而樊哙之所以敢闯帐,这肯定与张良们前一天晚上的研究谋划有关,再加上进帐后张良的跟进解释,樊哙无事,刘邦更是转危为安。
  三、刘邦为什么敢逃席
  宴席之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玦者,决也;三者,多也。也就是说范增多次示意项羽要下定决心除掉刘邦。对此,刘邦岂能视而不见,心里岂能不紧张万分,再加上项庄舞剑,樊哙闯帐,哪一桩都可能要了刘邦的命。所以,想象宴席之上的刘邦定是如坐针毡,食不知味。还好,经过樊哙的一番陈词,宴席之上出现了短暂的平静,刘邦趁机以如厕为借口离开宴席,出来了,刘邦就不打算再回去了,而且他还要逃到自己的军营中去,后来他居然也就逃回去了。对此,古今不少人认为这是《鸿门宴》中的一大破绽,许多教师和学生也作出了解释,有学生认为:刘邦是在项羽不愿深究,范增徒唤无奈,广大将士不明内情又没接到任何行动命令的情况下逃脱的。从项羽、范增受璧的不同反应,从项羽面对樊哙的义责而默然,从怀王有言在先的“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约定,就可以知道项羽的理亏。项羽对一切发生之事心知肚明,只是不愿把事情挑明,故意放刘邦一马。①我觉得分析得很有道理,只是忽视了事件中刘邦的主动性。
  刘邦虽是一地痞、流氓、无赖,但在战争中,他的综合素质迅速提高,相机而动,机智应变之功更是渐趋化境。宴席之上,险境重重,内心七上八下的刘邦并没有被吓得丧失冷静之头脑,而是抓住一个极小的间隙逃出营帐,此时他知道项羽已消除了疑虑,且有些心虚,并不想杀自己,而范增则不好说了,说不准又会捣鼓出什么招子,使自己命丧此地,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于是减小目标,取道小路,悄悄溜走。刘邦已断定项羽并不想杀自己,提前离席也算不上什么大的过错,更何况还有张良留谢。刘邦逃走时,张良及时提醒刘邦送给项羽及范增的礼物,刘邦则叮嘱张良等自己从近一半路程的小路逃回军营之后,他再进去告辞,谋划事情之细,由此可见一斑。
  由上可知,前一天晚上,项伯走后,刘邦君臣对“旦日”的“谢项王”之行肯定进行了仔细的谋划,确定上下之言辞,分析项王之心理,预测事件之发展,真可谓准备充分,“戮力同心”。而反观项羽君臣,则是意气用事,各行其是。
  项羽听了曹无伤密报,大怒,马上下令,第二天攻击刘邦,而缺乏思量,因为按照怀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约定,刘邦即使称王,也名正言顺,项羽若想称王,至少应从长计议,再作打算,仓促下令进攻,明显有些草率,且下了命令之后,第二天则偃旗息鼓,不了了之,所以其治军确实不敢恭维。而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不愿杀刘邦,就是“项羽亦因遂己,无诛沛公之心矣”,②而对刘邦的潜在威胁意识不够。
  项伯为报当年的活命之恩,私出军营,夜驰之沛公军,想让张良与之俱去,其义气令人敬佩;而因被刘邦拉拢,从此走上脚踏两只船的境地,则令人不齿。后来在宴会之上,项庄舞剑,项伯知其意图,马上陪舞,自以为是地保护亲家,让范增的努力又一次宣告失败。
  再说范增,是项羽上层集团中对刘邦之野心惟一一个清醒地认识者,有智谋,有手腕,但性子过急,缺乏回旋。第二天看到楚军没有动静,他肯定会急急地来找项王,要他赶紧进攻,可项王因听了叔叔项伯的劝说,认为刘邦不是像曹无伤所说的那样,且今天还要来向自己谢罪,并怕自己陷入不义境地,所以犹豫不决,面对范增的劝说,依然不能痛下决心杀死刘邦,这从宴席上范增多次举所佩玉玦示意项王下决心可以看出。而范增则不了解项羽的心思,没有认识到这不是一次杀刘邦的好机会,应再作打算,而是再出杀招,招进项庄,使双方矛盾激化。且最后对于张良所送礼物,范增是拔剑撞之,出言不逊,更是有失智者长者之风。所以,范增,过于自以为是,且操之过急,反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刘邦君臣确实把鸿门之行当作一场斗争,事无巨细,准备充分。而项羽君臣,项羽不愿杀刘邦,项伯认为不该杀刘邦,范增力主杀之,思想认识没有统一,对于见到刘邦后该怎么说,怎么做,显然更是没有谋划商量,以如此混乱的内部来对付刘邦君臣的上下一心,焉能不败!
  
  注释:
  ①孙富中《〈鸿门宴〉的破绽》 ,《语文学习》2007.11第35页。
  ②《史记·樊丽滕灌列传》,岳麓书社,第696页。
  (作者单位:华罗庚中学)

鸿门宴:一场有准备与无准备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