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11期 ID: 147363

[ 王永辉 文选 ]   

一字千金 意味有别

◇ 王永辉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中《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节是要求背诵的。在检查学生背诵时,有不少学生将“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的“淡红”背诵成“鲜红”,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深刻把握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主旨。
  一、对“三一八”惨案“留下淡红的血色”印象的是“庸人”
  “三一八”惨案在不同人中引起了不同的反应,而对于庸人来说,“时间的流驶”已经“洗涤了旧迹”,这个“旧迹”就是指“三一八”惨案,这揭示了庸人的特征——善于忘却。正因为善于忘却,所以“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三一八”惨案和爱国青年的流血牺牲,没有引发庸人的深思,没有使他们警醒。
  “三一八”惨案以爱国学生的流血牺牲为代价,这一惨痛的代价给人们留下的感受如何,按理说,血淋淋的现实、爱国学生的伟大该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无尽的怀念和无法抹去的悲哀,而对于庸人却是“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注意这两个修饰语——“淡红”和“微漠”。烈士的鲜血不是鲜红的吗?为什么这里不是“鲜红的血色”而是“淡红”的呢?这正显示了作者写作的高妙之处,作者故意这样写正好揭示了庸人善于忘却的特征。时间的流驶已经把血色冲成了“淡红”,而给庸人留下的悲哀也是“微漠”(即依稀、淡薄)的。时间不仅把血色冲成“淡红”,这也冲出了庸人善于忘却的特点。而“鲜红”却表达出记忆深刻,以至刻骨铭心的特点。所以用“鲜红”显然表达不出庸人善于忘却、快速忘却的特点。
  作者反复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正是有必要唤醒庸人,因为“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庸人们快要忘记“三一八”惨案了。
  而本小节想要表达的就是唤醒庸人,使庸人不忘却、牢记血债的主题。所以从写作意图上来看,淡红更能表达出庸人善于忘却的特征。
  二、作者借“淡红”剖析了庸人的灵魂,表达对庸人善于忘却、麻木不觉醒的痛心之情
  反动政府的凶残卑劣让作者愤慨,爱国青年的流血牺牲令作者悲痛,而庸人的麻木健忘又使作者心痛。在这里,作者把庸人作为一个批判的对象进行剖析,深入到他们的灵魂,深刻揭露他们的存在客观上维持着这个黑暗的社会。
  作者说:“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这里的“人”指的就是庸人,他们不敢“直面”,不敢“正视”。正是由于庸人的存在,才“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由于他们的冷漠麻木,他们对这黑暗的社会进行着不自觉的维护。爱国青年的流血牺牲并没有完全唤醒他们的觉醒意识,最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无恶意的闲人”就是指的庸人。庸人们不一定不爱国,不一定没有是非观念,但他们或者迫于反动政府的淫威,或者没有付出应有的行动,最终没有反抗,苟且偷生。作者曾经寄厚望于他们的觉醒,但一次次的失望。作者借此剖析了庸人善于忘却、麻木不觉醒的灵魂,表达了自己的痛心之情。
  三、借“淡红”也能揭示从“庸人”到“苟活者”的觉醒历程,从而揭示烈士死难的意义
  在第二节中,作者指出:“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暂得偷生”的庸人是持否定态度的,怒其不争的愤慨之情跃然纸上。
  但在文章的最后一节即第七节作者又写道:“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苟活者”当然包括这些庸人,因为他们“暂得偷生”。作者在这里乐观地认为,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最终也会使苟活者(包括庸人)看到希望,哪怕希望是“微茫”的,哪怕是“依稀”看到。作者对爱国青年的死难赋予了比较积极的意义。
  从“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到“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体现出了“苟活者”逐渐觉醒的历程,虽然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但毕竟看到了希望。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革命斗争艰巨性的清醒认识,即现实的黑暗、斗争的残酷。这也显示出爱国力量和反动势力的斗争之路还很艰难,革命是不会一蹴而就的。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淡红”这个词语体现了作者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方面的巧妙,又很有深意,因此决不能用“鲜红”代替。
  
  (作者单位:正定县第五中学)

一字千金 意味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