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11期 ID: 147358

  

“其可怪也欤”是惊叹奇怪吗

◇ 王风梅 李守明

  韩愈《师说》第二段以对比方法反复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之后,点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这种现象究竟怪不怪呢?照课下注释和《教师教学用书》的意思,似乎是可怪的。
  高一《语文(必修)3》P55课下注释④:〔欤〕语气助词,这里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教师教学用书》P101第15行:“其可怪也欤”是用惊诧语气作判断。又:《教师教学用书》引季镇淮《〈师说〉鉴赏》P104第三段7行“又有一种现象……这又证明了他们的智慧反而在他们所瞧不起的巫医等等之下,这不是很奇怪吗?”高中新课程同步课堂《三维设计·人教版〈语文〉(必修③)》P108对译为“真是奇怪的事啊”所有这些,都是把这一现象当作怪现象处理的。我们认为对于这一现象的理解很有商榷的必要。
  首先,出现这种现象,在作者看来是不足为奇的。因为三层对比论证的结论告诉我们,“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士大夫之族耻于相师,其智不及不耻相师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是必然的,是毫不奇怪的。
  其次,从行文的逻辑来看,段首亮明观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接着以对比的方式逐层加以论述,抨击这种现象存在的不合理。(一)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二)于其子与于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则耻师焉,惑矣。(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尽管士大夫之族不齿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然而“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难道可怪吗?段末用反诘语气加以肯定,更加强调观点的正确,结论的无疑。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韩愈在此并非惊叹这种现象的可怪,而是强调这种现象的不可避免。因此,“其可怪也欤”应直译为:“难道可怪吗?”“其”,句中语气词,表反问。“欤”,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吗”。这样从语意、语气诸方面就贯通了。
  (作者单位:平山县中学
  平山县教育局)

“其可怪也欤”是惊叹奇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