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清晨,我将《绿色生活》下水文发到本校丁国斌老师的电子信箱。丁老师是江苏省高考阅卷组的一位负责人,我托他把作文带到阅卷现场,请他与其他专家评分。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为拙文打出了69分的高分(满分70分),并写了评语(拙文与何教授评语附后)。
《绿色生活》下水文的写作过程比较简单:6月7日上午开考,等到中午上网查知江苏高考作文题。下午处理了一些学校的杂事,并对“绿色生活”进行了构思。晚饭后静下心来开始上电脑写作,40分钟完成初稿,又用了半小时对个别词句进行了润色,并改正了一个常识性错误。
对“绿色生活”一题,我作了如下思考:该题审题基本无难度,容易入手有话可讲,但如何才能写好,就需要认真审题立意;该题紧扣当前现实生活但题目本身又具有一定的诗意,因此命题者的命题导向应该是很清楚的,这就是说考生写作时既要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又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写议论文要做到“三性合一”,三性即思辨性、现实性和文学性。选择好的切入点是本文写作成功的关键。
哪一个“点”能够把该题议论文的“三性”聚拢到一起呢?根据写作提示,我很快想到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不少考生也很可能想到,考完语文后江苏电视台采访考生,其中一位就说出了这两句诗)。牵一发可动全身,这一个“点”找到了,全文的思路也就清晰了。
笔者的下水文实践始于1999年。那年《镇江日报》社在全市举行了一场作文竞赛,题目是“写在20世纪的留言簿上”。笔者监考时就对该题产生了浓厚兴趣,考试结束后开始动笔,初稿很快写就,用了一个小时修改,然后投寄给报社,三天后刊出。半年后北京、安徽两地春季高考,作文题与《镇江日报》社的竞赛题如出一辙。后来每逢重大作文题必写,先后发表了《匍匐在鲁迅先生脚下》《我能》《好奇心》等。平时也多次与学生利用一节课时间写作,并两次与学生同题作文在《镇江日报》上同版刊出。当然也遇到过难以动笔的题目,如2007年安徽“提篮春光看妈妈”和2009年江苏“品味时尚”,至今不知道如何才能写好。
笔者下水文写作以议论文为主,有时同一题目用两种不同方式写作,一是相对纯正的议论文体,一是以名人或名篇为主要题材的“另类”构思。如前面所提到的《匍匐在鲁迅先生脚下》《我能》《好奇心》等。尤其是《我能》一文,笔者采用了武则天向骆宾王倾诉的虚构写法。写作触发点是历史故事:徐敬业以匡复唐室为口号,聚众10万,在扬州武装讨伐武则天,骆宾王参加了这一军事行动,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这时他写下了闻名天下、流传后世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同年11月,起兵失败,骆宾王下落不明。这篇檄文义正辞严,其中有“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等句,诘问有力,发人深思,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武则天看后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文才。
10年下水文实践,尝尽酸甜苦辣。这当中,有时下笔千言一气呵成,有时苦思冥想不得其法;既有成功时的喜悦得意,也有阻滞时的无奈苦恼。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下水文要不要写,究竟应该如何写,笔者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下水文写作是教师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写或者不愿写文章的教师能够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这里所提到的“文章”,不仅是指教育教学论文,也应该包括下水文在内。作文应该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如果教师不能够在这方面有自己深切的体悟,那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必然会有隔靴搔痒之感。刘国正先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他还说:“但看我们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无一不是文章能手,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文章艺术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如果在不久的将来,从我们语文教师的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文章能手,很值得我们为此开一个庆祝会,因为这正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乃至提高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一项基本建设。”①刘国正先生呼吁教师写好“下水作文”,的确是一种科学的建议,是一个起码的要求。崔峦先生指出:“教师‘下水’,这是最切实的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写的作文,最好自己先写一写。写与不写大不一样。学生普遍怕作文,关键是不知道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②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
日本教育界认为,在作文方面,教师的问题比学生问题大得多。20世纪70年代美国成立写作协会,对作文教学作了调查研究,结论是学生写作水平提高不快与教师不喜欢写作、拙于写作有很大关系,又证明了“写作教师越喜欢写,学生就越能学好写作课”。③其实,就笔者教学实践而言,教师能写下水文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到底有多大帮助,还不是很确定的。因为这一点没有做过具体的调查,还不能够轻易下结论。
可以确定的是:教师写下水文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能避免教学中的许多误区。另一方面,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教师自己动手,他才会懂得评价学生作文。如果一个题目他写得很好,那讲授就有了依据,学生学习也有方向。这实在是教学相长的好办法。在作文教学改革之中,教师勤于动笔不仅是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下水”文,教师能真正体验写作规律,在教学中把写作规律和教学规律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当然,教师下水文写得好,也是为自己树形象,让学生信服甚至崇拜你,这样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更好一些。
以笔者本人的经历客观一点说,常写下水文最大的受益者是教师本人。从最功利的角度出发,一个能经常写下水文的教师,至少能神定气闲地应对类似于教师参加同学生一样的考试。至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期的探讨,而教师写下水文可以成为这个复杂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下水文写作有一定之规
写“下水文”可以选取三个时间:一是题目确定后,对学生指导前写。这可以检测题目是否符合课标要求,体会学生习作有没有困难,难在何处,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对学生的指导更有针对性,还可以当作例文读给学生听。不过这种方法笔者很少用,体验一下是可以的,当例文用会干扰学生的思路;二是和学生同时写,让学生照着规定写,这可以检测对学生的指导是否得法,学生是否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作文;第三是在批改完学生的习作,还没有评讲之前写。这可针对学生习作重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下水,有利于讲评。最后一种方法是笔者经常喜欢采用的。
其次,“下水”写作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如果是记叙文,作文的选材要下水。下水作文的素材要尽一切可能靠近学生生活,素材贴近了学生,才有利于学生从中学习素材的选择和积累、加工与提炼。如是议论文,论据(名言或名人等)必须是学生学过或熟悉的。二是写作方法也要下水。议论文写作,教师一般也要多采用引证法、例证法和对比论证等。三是下水作文不应该求“完美”。教师把有诸多问题的下水文呈现给学生,并请学生修改,也谈自己的修改意见,这样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呈现给学生的下水文也应以规范的记叙文和议论文为宜。
附:2010江苏高考作文下水文
绿色生活
你的生活“绿色”吗?
相信现在我们大多数人对“绿色生活”都有着大致相似的看法,然而细细想来,想让自己“绿色生活”,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心目中的“绿色生活”应该是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听“两个黄鹂鸣翠柳”,看“一行白鹭上青天”;更接近一点的表达应该是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是的,五柳先生在一千六百年前就已经告诉我们“绿色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了;甚至,早在先秦,孔老夫子的学生已经说到了:“暮春者,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看,这就是“绿色生活”!
想想古圣先贤骚客文人心目中的“绿色生活”,无非由两个要素构成:一是环境,一是心态和生活方式。但是,现在——
你想“采菊东篱下”吗?对不起,菊香已淡,你的面前只有滚滚的车流,你每天要听着难忍的噪音闻着浓重的汽油味上班;东篱难觅,你看到的多是家家户户的防盗门窗和大街上的尘土飞扬。你想“浴乎沂”吗?化工厂的毒水已将河水染黑,一旦下去后果不敢设想。“南山”的绿色越来越少,城乡的绿色也渐行渐远,是因为我们自己将大片大片的“绿色”践踏,破坏,甚至吞噬。没有了“绿色”的环境,何来“绿色生活”?自然界的绿色在减少,人文环境的“绿色”更是难以尽如人意。
我们的心态和生活方式“绿色”吗?你能够“悠然”吗?很难,我们每天想的是如何将自己的腰包鼓起,因而涸泽而渔乱砍滥伐,以致资源枯竭毒气四溢;我们想的是如何不枉此生所以花天酒地声色犬马,买大排量的车住大面积的房修豪华无比的墓地,透支自己的身体也透支了子孙未来的发展与幸福空间。百姓内心不平,官员欲望膨胀,部门胡乱作为,长此以往,“悠然”不得,“绿色”焉存?
“绿色环境”与“绿色心态、绿色生活方式”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了“绿色”的环境才能够产生“绿色”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有了“绿色心态和生活方式”也才可能让“绿色环境”得以保护并得到健康发展。
为子孙计,为民族计,为自身计,让我们一起建设“绿色生活”吧!
(甚佳。两个亮点,交相辉映。69分。何永康于阅卷点)
参考文献:
①刘德斌《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中国基础教育网2004年9月16日。
②崔峦《抓住课程改革机遇,大力改进习作教学》,《新课程研究》。
③陈兴才《作文教学:好“经”常“念歪”》,《语文学习》2009年第12期。
(作者单位: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