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实际上,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这四种能力实质上都和对话有关,“听说”是对话的形式,“读”实际上就是和文本对话,“写”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对话的形式之一。可见,语文教学离不开对话,阅读教学更是如此。这体现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关系上。主要包括师生同文本的对话和师生的教学对话两个方面。师生通过对话,走向理解;通过对话,提升能力;通过对话,陶冶情操;通过对话,提高素养。对话式阅读教学已经成为许多教师的自觉追求。
那么,对话阅读教学该怎样处理目标的设定问题呢?
新课标提倡“三个维度目标”的设定: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意味着要重视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那么,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就要既有一定详细的预案,又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这就要求关注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策略,并且注意两者的有机结合。因此,从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目标设定中就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智慧。
目标的预设。“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课前有计划地对授课内容及程序、方法的整体安排。对于教师而言,课堂阅读教学的预设必须关注两个基本点:一是文本,一是学生,既要备文本,又要备学生。何谓备文本?就是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展开对文本的充分对话;所谓备学生,就是事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差异,对话时可能遇到的困难等,以此为参考因素之一来确定对话时的重难点、切入点、激趣点等方面的内容,然后作出详细的预案。同时目标还要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在语言表述上应具体,不能模棱两可。例如:
《范进中举》教学目标1: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作者的批判精神。
《范进中举》教学目标2:认识并能具体分析说明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以及它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目标1的提法过于笼统和空泛了;目标2的提法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目标的生成。何谓生成?笔者认为就是指在对话时出现了新情景、新问题时,教师应当敏锐地捕捉到它,并且及时、灵活地把它纳入到自己的预案之中,或者主动改变预案以适应新情况,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的生成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机智,用心及时处理预案之外的新情况,通过引用、吸收、改造、变通以达到生成的效果。请看下面教学《穷人》①的案例。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觉得“温暖”和“舒适”用在这里不准确。
师:有和他一样看法的吗?能说说不够准确的原因吗?
(有几名学生举起了手)
生:渔家的小屋里只有一个没有熄的炉子,外面寒风呼啸,在里面听得清清楚楚,说明屋子是漏风的,怎么可能是温暖的呢?
生:渔家的屋子是小屋,厨房、餐厅、床等都挤在一起,怎么能说是舒适的呢?
师:是啊,小屋是漏风的,又如此拥挤,怎么可能是温暖舒适的呢?你们敢于向大文学家托尔斯泰提出质疑,真的令人敬佩。能再读读课文吗?相信聪明的你们一定会有新发现!
(生读课文,一会儿有几个举起了小手)
师:你们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我觉得,“温暖而舒适”用得准确,因为小屋跟外面相比是温暖而舒适的。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外面狂风怒吼,又黑又冷,而小屋即使漏风,也不会有太大的风,何况小屋里还生着火炉。所以跟外面比,家里还是温暖的。
师:有道理,你掌握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联系上下文。
生(刚才提出疑问的同学):桑娜的丈夫一大早就驾着小船出海,跟大海风浪搏斗着,而桑娜坐在家里补帆,不很舒适吗?
师:你自己解决了疑问,这可是了不起的发现啊!
生:其实,托尔斯泰这样写是有深意的,文章表面上写渔家“温暖而舒适”,实际上写生活的艰辛和贫困。
在这则教学案例中,教师面对学生的意外质疑,没有惊慌,而是从容不迫地让学生讲出其中的原因,引导学生深入地同文本对话,最后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惑,而且使全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深入了一个层次。教师的可贵之处是将学生随意的、动态的教学事件当成可贵的教学资源进行开发,而不是生硬的批评和打击,这样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促成了课堂的宝贵生成。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注意了这点。例如:
在教授《故乡》时,我提了一个问题:你喜欢文中的中年闰土吗?本认为学生会说不喜欢,喜欢少年闰土。因为中年闰土同“迅哥儿”隔膜了,感情疏远了。谁知,有的学生竟说“喜欢”,“因为他很懂礼貌”。这时,我及时捕捉到了这一情况,这说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于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讨论他的“礼貌”到底是让人高兴还是让人伤心呢?我让学生抓住“厚障壁”一词结合“迅哥”的心情和感受去理解,最终学生明白了封建等级制度对中年闰土的毒害之深。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以及作者对他的态度。
由此可见,“对话教学是开放的动态的教学,所以预设性目标根本不能涵盖对话教学目标的全部。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往往要依据情境的变化不断地自然生成新的目标,并对预设性的目标加以修正。生成性目标是对话教学所倡导的目标”。②但是,笔者认为最好追求两种目标的辩证统一。没有预设性目标,教学就会失去方向,就会陷入盲目和无效的泥潭。但是“在计划的严密性里隐含了一种危险,那种试图将未来的情景完全固定的计划剥夺了我的自由。这种自由对于在情境中随时发生的教育时机保持清醒是十分必要的。当计划变得太死板的时候,成人与孩子的互动就有丧失我们人类日常互动所特有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的危险。计划的行动于是变成了剧本化的行动”。③因此,教师同学生对话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并不断生成新的教学目标。下面请看王崧周老师在《教育的智慧》一文中提到的一段教学案例,或许能给我们不少启发。④
教师借班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边看邱少云被烧的视频,边深情地配着旁白,然后让学生对邱少云说一些话。有三位学生的发言很精彩。谁知在叫一名学生发言时,一语惊四座:“邱少云是个傻子。”当时教师也呆了,无法应对这个尴尬的局面。只能笨拙地说:“傻瓜,你才是傻瓜,坐下。”后来,教师对此事进行了反思,当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教师在调整自己的情绪节奏后,与学生有了如下的精彩对话:
“孩子,你不希望邱少云死吗?”“我理解你的心情,将心比心,谁想死呢?”“谁不希望自己好好地活着,是吧?”男孩点点头,脸上泛出被人理解的幸福和得意。
“这样的希望,不光你有,大家也有。”“不光大家有,我相信在邱少云的内心深处也一定有要活下去的想法。”男孩目光炯炯地对视着我,看得出他的情感的阀门正在敞开,他正在小心却大方地拆除着最后一道心灵的壁障。
我话锋一转,说道:“但是,作为一名军人,一名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此时此刻,面对残酷的战斗形势,面对自己的危险处境,我相信,一定还会有另一种声音在他内心深处响起。大家听,另一种更加强烈、更加坚定的声音在对他说……”学生思考后做作了精彩的发言:
一个女学生说:“我听到有声音这样对邱少云说,邱少云,你可不能动啊,你一动,你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将被敌人发现,战友们将会遭受重大伤亡。如果一个人的牺牲能够换来战友们的平安,死也是值得的。”显然,这个女生走进了邱少云的内心世界。
另一个学生说:“我听到有这样的声音说,邱少云,战友在望着你,朝鲜人民和祖国人民在望着你,你是好样的,你一定能够坚持住的。”不难看出,这个学生在为邱少云的壮举赋予一种更为宽宏的精神背景和力量源泉。
本来,学生对邱少云的行为不理解,但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终于理解了他。教师的可贵之处在于巧妙地抓住“生成”的方法,通过“感情”上的点拨,使得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转变,和邱少云之间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精彩的教学对话,不就是生成的教育智慧的闪光吗?
因此,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教学智慧的体现不仅要求教师较好地掌握学科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素养,而且也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 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以往对教师强调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传授与接受、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现在新的理念强调学生、教师的“双主体性”。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建、意义共享的对话过程;强调对话中三维目标的达成。
2. 要有良好的语言交际、沟通能力。教师要明白教学对话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一方灌输给另一方,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对话中来,并且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观点和感受。教师要注意方法和方式,要多给学生以积极性的反馈,讲话应有艺术性,不能太生硬,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有较好的倾听和反馈能力,要注意和学生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3. 正确理解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的关系。“我们不妨说智慧构成了教育学的内在方面,而机智则构成了教育学的外在方面。”⑤笔者认为教育的智慧是上位概念,是和教育本质的理解有关的;而教育的机智应是下位概念,是和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采取的行动相关的;也就是说教育的智慧高于教育的机智,没有智慧就谈不上机智;教育机智是教育智慧的具体体现,教育智慧是通过机智这个“外显形式”表现出来的。对于我们而言,首先得有教育的智慧,然后需要在实际教育活动中采取教育的机智。当然,“机智的行动无法事先计划——它总是在具体的、出人意料的、无法预见的情境中自然迸发出来,在这些情境中,你觉得必须要为对方服务,主动地帮助他。然而,虽然机智无法计划,但你还是可以为其作些准备的——你可以作好思想和心灵的准备”。⑥在准备对话时,我们尽可能想到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可能出现的情景。然后在实际对话中坚持目标预设与生成的动态统一。所以,教师还应进行自我对话,即教后反思,这里应包括对自己教学态度的反思,课前预案的反思,阅读教学过程的评价,以及阅读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笔者提倡教师写教后记或者教学反思,这不仅有助于总结经验,提升阅读教学水平,而且还能逐渐形成和丰富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机智。
参考文献:
①②靳玉乐《对话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154页。
③⑤⑥[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 页、172页、191页。
④刘才利、杨蔚《主体式对话教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页。
(作者单位:铜山县何桥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