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7期 ID: 143281

[ 王俊杰 文选 ]   

警惕背离人本的作文教学

◇ 王俊杰

  在目前考分至上的教育现实中,中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强化技术因素而缺乏人本意识的弊病,致使多数学生怕写作文,多数作文难如人意。种种背离人本的作文教学现象,不能不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与深刻忧思。
  
  一.重分轻人:“为文造情”蔚然成风
  
  当前,不少教师惯于向学生传授各种应试作文“套路”,对学生的情感世界、生命自由关注较少。因此,以迎合阅卷人喜好为宗旨的不良文风在课堂与考场大肆蔓延,大量形式雷同、感情空泛的“新八股文”被批量生产——开头妙语连珠,用比喻句、排比段等完成花拳绣腿式的虚张声势;中间把屈原、陶潜等文化名人拿出来“游街示众”,完成移花接木式的“文化造假”;结尾点点题目,唱唱高调,完成生拉硬扯式的“画龙点睛”。在这种高度模式化的应试写作中,很难看到学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所见只是学生心灵的荒芜与人格的虚弱。
  故而,有专家指出:“为文而造情”的作文,造成高中生作文不如初中生写得真诚,初中生没有小学生能说实话的反常现象。作文沦为学生通过虚假表达获取成绩的工具,而不是心灵成长的途径。试想:如果我们从小就让学生为获取分数而不惜思想造假,说一些言不由衷的假话、大话、空话,并不遗余力地强化这种可怕的逻辑——说假话可以得高分,唱高调可以达目的,那么,学生离开校园后为了更加重要的目的就更没有操守可言。钱理群教授曾指出:“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真,是为文的基础亦是做人的根本,教师在作文评价中要注意价值导向——真实的错误远胜于完美的伪圣。因为,作为成人,我们能容忍学生的声音是错误的,但不能容忍学生的声音是虚假的。因为,错误常是特定年龄的认识偏差,属于价值分歧;而虚伪则是戕害人性的终生毒瘤,属于人格缺陷。语文是一门给学生精神打底的人文学科,每一个负责任的语文老师在关注作文本身的同时,也要多想想学生走上社会时的样子。
  文章是生命折射出的光辉,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淌。古人倡导“不平则鸣”、“发愤而作”,其中都隐含着一种生命的自觉与写作情绪的原始冲动。远离内心,不动真情,生“做”文章,只能写出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之文,见风使舵、人云亦云之文,甚至是追名逐利、自我标榜之文,终究是触及不到生活的脉搏的。因此,写作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与人格养育,鼓励学生细腻地表现人情冷暖,真诚地抒写人生情怀,大胆地展现人性美丑,使作文成为学生生命意识的自然流动及对生活情感的智性反思。
  
  二.闭门造车:生活、感悟严重缺席
  
  近年来,出版市场日益繁荣,作文指导书百花齐放。加之学业紧张,考试频繁,这些鱼龙混杂的“武林秘籍”,成了众多学子的救命拐杖——无须劳神费力地积累生活,更无须苦心孤诣地感悟生活,只消将各种素材集、佳作选精读勤背,巧妙拼装,便可稳居中游,笑傲考场。但这种漠视生活、以文为本的作文习得方式,投机了现在,失去了未来,最终使许多学生毕业后握笔难以成文。
  1.忽视生活,致使素材枯竭平庸。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试看汪曾祺的小说,叙述一个行当时,精细的描写,比一个内行还要认真,这就是作家生活的底子。可见,作文教学理应面向生活: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让学生走上社会,增广见闻。有人立刻反驳:今天的中学生,过的多是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哪能写出好的文章?此话乍听有理,其实不然。即使真被封闭于校园,其间的酸甜苦辣不也是生活?更何况,大到校园小到班级,趣闻异事也并不缺乏。对于真正关注生活的学生来说,可写之人,可叙之事,可抒之情,可发之论,不在少处!写不出、写不好的关键不是缺少生活,而是忽视生活。只有热爱生活、深入生活,笔端才会流淌出灵性十足、活力四射的欢歌。
  2.怠于感悟,导致文字粗疏浅薄。要写好文章,除了增加生活积累,还应学会深思多悟。倘若仅仅是有生活,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入思考,用思维的触角触摸到事物的某些本质,从而形成对生活的某一方面的独特认识,那么,写出的文字当然流于粗疏浅薄。生活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它敞开大门面向每一个人,但只有思索者才能从共历其中的生活中攫到宝藏。老舍说:“思索的时间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泪来。”那血泪正是真情的流淌与思想的结晶。试看《史记》《红楼梦》《忏悔录》等诸多名家名作,无一不是思想的河流与心灵的史诗。
  作文应当原汁原味地展示当代学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充分展现一个本本色色、可亲可爱的“自我”;一旦远离生活、远离思考,而一味地挪用历史、复制他人,必然落入闭门造车、拷贝拼装的狭小境地,枯燥乏味得很!
  
  三.话语趋同:个性表达倍受排斥
  
  作文教学应以“展现个性和培养创造性”为核心,“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而实际上,学生作文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可展现个性和发挥创造性的余地极小。许多教师常间接地警告学生:不要流于滥情,因为它常是矫情的,或是低俗的;不要好发议论,因为它多是肤浅的,乃至偏激的;不要自恋自话,因为它毕竟稚嫩,况且粗糙;不要乱用想象,因为它总易脱离大地,以致虚无缥缈……太多的“不要”,使孩子们渐渐关闭了自己的大脑和心灵,代之以僵化的、功利的和求同的语言。如看到一处宏伟的历史建筑,立刻想到赞美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主题;写到一件群体的救助事件,马上唱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老调。公共话语充斥于字里行间,每想说“我”,不期然却成了“我们”。如此公话膨胀,私语萎缩,丧失了个性,远离了创造,作者何乐之有?读者何乐之有?要知道,“凡是成功的、令人喜爱的好文章,都自然地融汇了作者特有的人生经历、生活体验,表现着作者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对事物的真知灼见,闪烁着作者独有的气质、才情与智慧之光,体现着作者自身的态度、愿望、目的、要求等”。
  如何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的良好习惯?笔者以为,“日思录”是条可取途径。它长短不限,体式不拘,贵在心如赤子,独放新声;贵在日有所思,思有所得。中学生正处在最有激情也最无所畏惧的年龄,那些还没有被世俗浸染扭曲的价值观念,那些还没有被社会玷污麻木的血性情感,应该在这块精神的私人庄园中纵横决荡。语文教师应借助“日思录”的互动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不盲从轻信,不人云亦云,让他们学会选择,学会判断,学会以文字的武器、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意志肩挑道义,脚踢魍魉。
  总之,学生日常写作,要努力摆脱公共话语的钳制与庸众思维的束缚,让他们敢于按照自己的个性和想法写出一些有创意的真实的东西来;让他们把思维的独特性,感受方式的独特性,表述方式的独特性表现出来;让他们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砥砺情感,增添智慧。语文教师(包括阅卷者)的审美视野与评价体系应当开放、包容,在无悖于法律与道德的框架内,积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走出一味求同、求稳的误区,打破作文教学话语趋同、情感趋同、思维趋同的沉闷语境。
  
  四.训练机械:写作兴趣过早凋零
  
  鲁迅对于写作有句名言极好——写不出来的时候不硬写。然而,现在的学生作文不就是“硬写”吗?常见的形式便是“三规”作文——在规定的时间(一节课)规定的地点(教室)完成规定的作文(同一命题)。这种高度紧张的课堂急就式的写作方式,总让学生处于一种恐慌、压抑之中,其思维的活跃性、情感的丰富性、表达的灵活性都大打折扣。
  考试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只能首选“双规”乃至“三规”的“硬写”方式来考量高低;但平时作文(特别是起始年级)完全可以放开搞活,给学生一点自由,让他们在一个更宽松和谐的写作环境中觅得较理想的写作状态,写出更好的作品。比如,提前一周布置作文,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考虑;让他在一个训练周期(如一周)内的任何一天完成作文,增加他们体验生活的主动性与获得灵感的可能性;低年级段的至少一半作文,安排到课外去做;一学期三分之一甚至更多作文设为自由命题作文等等。我们总对学生说“写作是愉快的”,而要让他们享受到写作愉快,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时候,写自己喜欢的事。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便于获得更轻松的写作心境和更充足的思考时间,从而逐渐体会到什么是“命题炼意”,什么是“谋篇布局”,什么是“咬文嚼字”……为了让学生提前适应考场的“生存写作”方式,而在初始年级就以机械训练将他们的写作热情彻底浇灭,恐怕是功难抵过,得不偿失的。
  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人生舞台上不断地向周围的人们诉说自己的遭遇,描述自己的见闻,传达自己的喜怒,发表自己的见解。由此观之,写作教学的第一要旨,不在于通过多少机械训练强化种种技巧与模式,而在于通过自由实践培育一种思考的热情与言说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他就会主动去找“米”、去模仿、去揣摩,写作便成了生活中极其自然的的一部分。否则,讲解再多的写作技能也无异于口授屠龙之技。
  
  五.评价刻板:学生热情遭受冷遇
  
  长久以来,不少教师已习惯了一套刻板的作文评价方式,使学生的写作热情在教师一次次苛酷的评价中渐冷渐熄。
  1.重教师轻学生,造成评价主体的单一。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多是教师的“一言堂”,这种评价方式,不只加重了教师的负担,而且剥夺了学生自己评改作文的权利,使作文评改事倍功半。因此,应当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如合作式作文批改:先作者评改,再同学评改,最后教师评改。条件许可,也可发动家长或社会力量(如报社编辑)参与评改。这种多元化作文评价方式,往往能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反馈,利于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文章的优缺点。
  2.重指导轻交流,造成评价意见的排斥。囿于应试作文的种种框束,教师的写作评价酷爱集中于审题、立意、结构、表达等考试元素的临门指导,师生之间关于写作与人生的温情交流在作文评语上几乎无法实现。因此,教师在作文评价中要摆正自身位置——教师不是学生作文的局外人、居高临下的评判者,而是学生作文的参与者和学生思想的交流者。我们写评语时要少一点霸道,多一点商榷;少一点打击,多一点鼓励;少一点功利,多一点真情。只有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价值与乐趣。
  3.重语言轻思维,造成评价导向的浅薄。当前的写作教学,更多的是在语言优美、形式新颖、内容生动上下功夫,而在学生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上是比较欠缺的。这种重语言、轻思维的浅薄的作文评价方式,导致所谓的考场佳作:有“文采”的很多,有思想的太少;有技巧的很多,有体温的太少;有套路的很多,有性情的太少;可充数的很多,能保存的太少……写作不仅是一场语言训练,更是一种思想创造。因此,评价一篇文章,除了要对遣词造句、结构布局、表达方式等语言层面加以判断外,更要关注学生是否具有反思生活、提炼思想的能力。
  4.重结果轻过程,造成评价目标的片面。关注作文结果的评价是面向学生的过去,关注作文过程的评价才是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然而如今作文评价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学生的写作结果点画圈注和打分点评。这种只重结果的作文评价,在学生头脑中事先划定了一个框框,限制了学生对生活的自由表达。因此,作文评价除了关注结果,也要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全面考查,如考查学生写作前搜集了哪些资料,如何搜集到这些材料,在收集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哪些看法,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态度、兴趣和方法如何等。
  
  六.读写疏离:写作教学根基虚浮
  
  阅读是连接生活与写作的一条通道,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们之所以能在写作时雄视阔步、文采横溢,与他们大量读书的共同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可见,丰富的高品位阅读,能使读者在具体的事件场景或美妙的精神远游中获得生命的独特体验,在潜移默化中使干涸的心灵日益润泽而鲜活,使枯败的精神日益鲜亮而丰满,使艰涩的文字日益灵动而飞扬。
  阅读与写作本应二位一体,但是目前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严重衰退,阅读数量严重不足,阅读层次相对浅表,对写作的促进作用自是无从谈起。首先,考试的功利性,使阅读教学走向技术主义与实用主义。偏重解题技能的阅读方式,忽视了经典阅读的量的积累与质的提升,使阅读教学陷入狭隘的功利主义的死胡同。其次,电视、网络等生动的现代媒体,无情地侵占了学生大量的文本阅读时间,几欲摧毁传统的阅读阵营。如何引领学生在电子读图时代,坚守必要的传统阅读,成了当下值得关注的沉重话题。此外,教师对经典阅读的长期疏离,必然也使其预设的阅读引领者的角色日益虚弱,从而使教师的阅读倡导成为一句缺乏实证的苍白口号。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语),早已成为不刊之论。如果没有成功的阅读教学为前提,作文教学就会出现精神和语言上的断流。多年来,我们的阅读教学习惯于将一篇篇血肉丰满的文章按考点肢解成一道道冰冷的考题,老师成了教参的奴隶,学生成了老师的奴隶,全国的或全省的师生被一个标准捆绑在一起,发出几乎一样的预制的声音。如此开展阅读教学,不仅熄灭了学生的阅读激情,而且对写作教学毫无裨益。因此,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学和写作学修养,就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无法引领学生进入读写相长的语文世界,从而切断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天然血脉,使写作教学根基虚浮。
  结语: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在它的住处住着人。”如果作文教学不关注“人”,那么语言这个“存在的家”就会颓败荒芜。让我们超越功利的桎梏,拨开技巧的浮云,铺开人本写作的崭新画卷。人本写作是从“生存”走向“生命”的写作,它应该成为作文教改的必由之路,也应该成为每个语文教师的自觉追求。
  
  王俊杰,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通。本文编校:覃少平

警惕背离人本的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