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11期 ID: 147341

[ 郭佳贵 文选 ]   

教师的情感因素与中学语文教学

◇ 郭佳贵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的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更为重要。假若语文教师冷若冰霜,又怎能使学生动情?不能以感情浸润学生的心田,则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知识训练,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语文教材又颇具情感性,那些具有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的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用自身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真善美。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的感情脉搏。可以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灵魂。
  一、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以情引情。
  教师的情感是学生情感的源头。当教师以饱满的热情给学生讲述那些动人的情感、催人泪下的故事时,教师的感动就与学生的感动产生交汇,就有了师生的同感。而利用同感就可开启对方的心灵,唤起其行为动机。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与真善美的情感共鸣中完成完美人格的塑造。在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师生能在彼此情感的分享中完成知识的传递与情感的交流,在教学中达到师生情感的真正契合。
  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有情人。语文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一个活泼、富有情感的群体,他们本身就有一种情感潜能,这种情感潜能只有在外界刺激下才会引发出来。语文教学是师生双边情感交流的活动,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情感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能,使学生为之所动。在教学中,教师渗透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就从中体会出什么样的情感。一个热爱本职工作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处处洋溢着热情。其一颦一笑、一笔一画、举手投足之间,会自然流露出对事业的真诚深厚的感情,而这些感情会辐射到学生身上,会引发学生的情感潜能,召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向往和追求,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富于情感。教师的语言是传情的重要手段,也是使学生入情移情陶情的重要手段。有情味的语言才是最有魅力的语言,也是最美的语言。语文教学一旦离开了真诚的情感和丰富的思想,任何语言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情感的麻木和思想的迟钝,必然会导致语言的苍白乃至语言功能的萎缩。如,于漪老师上《茶花赋》时,开始就以激昂的语调、富有感情色彩语言说:“这篇散文是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赞歌。祖国,一提起这个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自豪的感情就会充盈胸际,奔腾而出……”这样的话语激起了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波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创造了条件。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耳濡目染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选择富于情味的语言能启迪学生的心智,因为这种语言是“人的心灵之所属,不是逻辑的,而是词和修辞的表达”。语文教师在朗读、讲解、提问时,要以情发声,以情带语。要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情感,“因情制宜”,需昂奋时昂奋,当低沉时低沉,以自己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情感浸入学生心田。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像一支火把,烘烤着学生,点燃他们内心的激情;像一阵阵春风吹拂着学生,激荡起他们心头的层层涟漪。在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同时,还要注意目光、表情、手势等非语言手段的运用,使语言更富有感染力。
  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
  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情感教学的媒体。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
  首先,要根据课文内容,把握感情基调。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涉及面之广、内容之多,是其他学科无法与之相比的。语文课本的编写者经过精心策划、筛选、编排,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精品、科学小品于课本之中,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感情色彩。教师在教学前,应当先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确定用什么样的感情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文。如上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就应当扣住父子亲情,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发现父爱,体会这一人间至情,从而引起共鸣;上《羚羊木雕》一课,则应当从感受作者的感情倾向入手,体会“我”和万芳之间友谊的真挚深厚和童心的纯洁美好,作为父母和长辈,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要知道,孩子的心灵比任何贵重的东西更加贵重。就是一些说明文,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如《苏州园林》,写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洋溢着叶圣陶先生对苏州园林的怀念和赞美之情。这些带着明显感情色彩的文章,在课本中为数不少,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品味。
  其次,要融入课文之中,要有感情投入。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摒弃“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把语文教学的过程变成师生和作者、作品交流的过程,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使语文课堂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要做到这点,教师就要依据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带着感情,融入课文中,了解作者,理解课文,引导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怒同悲同乐,让学生真正能够身临其境,和课文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如《斑羚飞渡》一课,写了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当你看到斑羚被守猎队所追杀,“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时,你能不为人类(守猎队)的不光彩行为感到惭愧吗?你能不为斑羚的命运担忧吗?当你看到老斑羚用自己的死亡做“桥墩”,为年轻斑羚架起生命的桥梁的时候,你能不为斑羚在危难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受到强烈震撼吗?这么好的课文,这么动人的场景,作为语文教师,不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不能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没别的原因,只能说明教师自身没情趣、没品位、没水平;如果是这样,教师就应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培养自身的感悟能力,在赏析课文中产生激情,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用心去体会,从而实现情感教学目标。
  三、注重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
  新课程认为:“课程要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在走进社会的过程中,明白真假、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与伙伴、成人的交往中学会沟通的技巧,学会做人、做事。他们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让成人随意图画,他们有着自己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在学校所学的新知识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才容易被接受,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学中应该注重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
  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特点要求教师选择活灵活现的表达方式,而不是囿于死板教条;深入浅出地创造性地再现讲授内容,而不是照搬或拘泥于讲授内容;旁征博引地举出各种实例,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要求尽量联系教师丰富的人生阅历,而不是从书本到书本;要求设法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产生某种奇妙的沟通而不是脱离学生的高谈阔论。
  如《背影》一课,文章集中地表现了一位落魄的父亲对儿子深沉而真挚的爱,尤其是文中父亲穿越铁路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一段情节。这里无论是对“背影”的描写,对动作的刻画,还是自己感情流露的笔触,都是那么生动、真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自己与亲人相处的动人事例,让学生向同学们介绍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生活细节,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父亲穿越铁路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动画课件,在播放这一动画时,教师辅以片段的感情朗读,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听、看、想,这样有声有色、有形有象、可闻可观可感的教学,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同时也使学生乐于去读、去听、去想,学生的认知情感会始终处在积极的活动状态之中,在脑海中创造性地再现自己父母或是其他亲人的形象,学生的精神世界一定会得到提升。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是不容忽视的,这对语文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学生有情,首先就要教师自己有情,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处处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情绪感染。语文教师还必须在教学中以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武装自己的思想头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向学生传达出丰富的教学情感。
  (作者单位:大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教师的情感因素与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