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一方黑板、半寸粉笔曾是教师挥洒一生的天地,这片天地承载着多少文化与知识。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的更新,这片天地逐渐遭受冷遇:多少课堂上,绚丽夺目的多媒体课件热闹闪过后,剩下的或是一方悲默的黑板,或是一片混杂的字迹。黑板,成为课堂上一个沉闷的背景;板书,似乎只是教学里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
其实,设计出一个好的板书不等于就有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却不能没有出色的板书。板书设计得好,运用得巧,在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刘国正先生也说过:“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对教学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它画龙点睛的作用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多“用心”了。
一、“用心”钻研教材
杨九俊老师曾说过:“好的板书,往往是教师对课文的一种‘再创造’,能生动体现教者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处理,显示教者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闪耀出绚丽的智慧之花。”也就是说,一个好的板书可以展现出一个教师独具匠心的思考、教师自身的涵养和艺术水平。
在设计板书之前,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学的目标要求,了解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并寻求突破重、难点的最合适的方法;充分掌握教材的主旨、意义,明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点,寻找最合适的切入点进行教学。在完成以上步骤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自己对教材独特的理解,精心设计板书内容。
除了在内容上要反复琢磨以外,还需认真推敲语言,反复斟酌形式,使板书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如《荷塘月色》的板书设计:
我们可在初步感知课文后理清作者的行踪路线,然后抓住文本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进一步对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行探索,结合景物环境的分析从而理出作者的情感脉络。最终,将作者的行踪线索与感情线索通过板书有机地融合在一块,使学生在把握文章层次的基础上,对文章主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精湛的板书就是教师的微型教案,它通过简洁精练的词语,分明的形象线条,以及醒目的图形符号,来解析教材内容,揭示教学重、难点,展示优美的直观形象,因此一幅优美的富有创意的板书渗透着教师的学识、智慧,彰显出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文化底蕴。
二、“用心”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
板书作为一个艺术整体,是教师根据需要把教学的主要内容浓缩为具有逻辑联系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文体结构图或图表,是学生感知、理解、储存、应用信息的视觉渠道。板书要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想象,按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到远、由特殊到一般。通过概括、提炼、对比、图示等方法,再现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艺术特色。教师的板书语言力求做到确切、精当、简明,有画龙点睛之妙。既要让学生看得懂,又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强思维的主动性和持续性。
以《春江花月夜》为例。诗的前八句诗人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学生可通过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并概括出这幅美景图为“春江花月夜”(板书这五个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面对这无限的美景,诗人又有着怎样的思索呢?通过对接下来八句的分析,学生得出结论:“人生短暂,宇宙无穷”(板书这八个字)。教师进一步引导:“不知江月待何人”,这有情的江月到底在等待谁呢?从诗的下半篇中,学生找到了答案:下半篇抒写的是人间的离愁别绪,具体说就是“思妇怀远,游子思归”(板书这八个字)。教师在此时进行总结:本诗就是这样融“景、理、情”(板书这三个字)为一体。最后还回到题目中来,题中“春、江、花、月、夜”五个字诗中都写到了,那么同学们觉得哪个字在诗中地位最突出呢?学生齐声回答:“月。”因为是这轮明月,成就了春江花月夜如诗如画的美景;是这轮明月,引出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无穷感慨;是这轮明月,平添了思妇游子的几多愁情!这时,教师再将这个“月”字重笔突显。最终形成如下的板书:
在设计板书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先让他们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然后,透过文字所形成的意境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跨越时空与其直接交流,思索诗人所思索的问题,感受诗人彼时彼刻的情感。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一步步引导,一步步完成板书,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
三、“用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故板书设计不应只是教师的“单边行动”,它应该反映师生对文本的共同理解,学生也有权设计自己的板书并得到尊重。故此,板书设计应是开放而生成的,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能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以鸿门宴为例。整个鸿门宴的过程,刘邦屡屡处于危局,却次次能化险为夷,历史上对鸿门宴向有三起三落之说。第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接连暗示项羽下令杀刘邦,气氛极为紧张。结果“项王默然不应”。这是一落。二起是范增见原定计划无法执行,于是叫项庄舞剑助兴,伺机刺杀刘邦,宴会顿时充满了杀气。不想项伯出面与之对舞,一攻一守,“常以身翼蔽之”,救了刘邦。这是二落。三起是樊哙闯入帐内,“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羽见之“按剑而跽”,这时情节发展到高潮,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可当项羽听了樊哙的一阵斥责之后,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让他喝酒、赐生彘肩。大有“英雄识英雄”之气,以至于让刘邦以“如厕”为名而远遁。这是三落。
整段文字矛盾复杂,波澜起伏,情节之间环环相扣。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这剑拔弩张的氛围,体会跌宕起伏、一张一弛的故事情节,我让学生自主设计板书。然后选取较好的以屏显的方式向全班展示。以下就是一例:
整个板书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故事的情节发展,又以“波澜式”的形状表达出情节的跌宕起伏,可谓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这正应验了一句话:你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会给你无尽的精彩!
教师不能让学生被动地获取知识,要尽可能地给他们多一些思考时间,多一些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设计板书,这既是对学生的个性阅读的尊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形成有效的交流与对话,激发更绚烂的思维火花。
正如王松泉先生所说: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展示作品场面的屏幕;是教师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学生学习中掌握真谛的显微镜;是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进入知识宝库的大门;是每堂课的眼睛,读写结合的桥梁……”板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更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只要我们认真关注板书,并把它当作艺术来设计,那么,课堂效率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作者单位:南通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