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11期 ID: 147352

[ 彭明凯 文选 ]   

从标点解“悉如外人”之疑

◇ 彭明凯

  对于《桃花源记》中的“悉如外人”,有过不少文章提出过质疑:既然文章中说桃花源中的人们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而且“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更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那么他们的衣着怎么可能和桃花源以外的人们一模一样呢?这是作者的失误吗?
  要弄懂这些疑问不妨可以参考《桃花源诗》,因为《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文,二者在主题上和立意构思角度上是一致的,“诗”与“记”中所述的民风之纯朴又互为表里、互相补充,虚构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桃源仙境。
  《桃花源诗》中有云:“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这里的“衣裳无新制”该如何解释呢?“无新”就是“不是新的”,就是“旧”的,是“古”的,“无新制”指“不是新的制式”,是“古时的式样”。这句诗说得非常明白,作者没有出现失误。
  那么“悉如外人”之疑如何解答呢?
  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标点入手,最好顾及到整句话。毕竟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语言环境中解决句子的疑问历来是可行的做法。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按照句子的意思来看,课文中的标点是非常合理的。很明显,从标点来看,在这句话中“悉如外人”不是专指“男女衣着”,它还包括“其中往来种作”,作者的意思是说:这儿的人也知道种地,也穿着衣服,这些都和桃花源以外的人们一样。
  其实,句子中没有任何一处说到桃花源中人们的衣服的款式和外边的人完全一样,这着实是一种理解上的误会。桃花源中人不知道外界已经变化成什么样了,而“渔人”应该清楚过去的人穿什么样式的衣服,毕竟有世代传承的过程。所以在渔人眼里,桃花源中人的穿着应该属于古式的,也就是“无新制”了,而桃花源中人初见渔人“乃大惊”自然符合情理了。
  所以,完全可以从标点解“悉如外人”之疑。
  (作者单位:徐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从标点解“悉如外人”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