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220

[ 王俊杰 文选 ]   

三点导读

◇ 王俊杰

  姜点赏析
  这是一段发生在贫寒岁月里的辛酸而又温暖的校园往事,在作者详略有致的娓娓叙述中,一个始被误为卑小、终被学子仰望的人师形象跃然纸上。精明到抠门的李教授用自己一生的时间,交上了人生最后的答卷,完成了人性华美的绝响。掩卷而思,美意萦怀。
  1 人性美:巍巍师魂,让人仰望。堂堂大学教授,毫不介意别人对他精明过度的不堪印象,精打细算,节俭度日。在月薪才八十多元的1984年,李教授居然节约出一万四千元的存款殊为不易。它使每一个目及此处的读者,几乎本能地要去做一番数学上的推算——即使以他去世当年的最后工资标准计算,这笔存款也是他14年不吃不喝的工资总和;除去生活开支,再考虑到此前更低的工资标准和更加拮据的物质处境,那万余存款怕是李教授几乎毕生的分角算计后的锱铢累积。而他精打细算的终点,竟是将这笔巨款毅然决然地捐给学校,利息资助贫困学生。于是回望先生的生前种种:修鞋时针线疏密的计较,买菜时时间、价格的关系,处理品的低价回购与转手盈利,我们不禁眼中含泪了。
  2 构思巧:欲扬先抑,峰回路转。为更好地凸显人物形象,增强情节的曲张力,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小说伊始,作者就让李教授在一种近乎灰暗的人生背景咿低调登场,他“不苟言笑”自然大家“并不喜欢”,“方言极重”以致学生课上自行其道。加上他那场精明过人的市场调查与令人绝倒的经济学分析,让你对他的“人精”之名“不服不行”。在作者的步步引领之下,读者不自觉地强化了“李教授抠门儿”的不良印象。然而此时,作者笔锋一转,为李教授精于算计的吝啬人生画上了一个光彩夺人叉让人突兀隐痛的句号——散尽家财,捐资助学。至此,峰回路转,高歌入云。
  3 结构紧:心理串线,一波三折。这篇小说的情节相对简单,但作者通过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使这个平常的故事读来饶有兴味。李教授的古板形象与方言课堂着实让人“不喜欢”,但深得人心的考查测试又让我们“三呼万岁”;可考查项目让我们集体犯怵,无趣的汇报更让我们倍觉无聊,然而李教授精明绝顶的分析又使我们“恍然大悟”以致“吃惊”,大呼“绝了”,对他的“人精”盛名五体投地。这个“连一把小菜也要讲半天价”的抠门教授终究让人有点无语,可他集腋成裘的身后巨款与闪烁着人性之光的温暖遗嘱,最终叉让我们泪如雨下。心理的跌岩起伏,一扫情节的单调乏味。
  4 叙述佳:静如处子,动若脱兔。好的叙述方式当是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作者用一种不温不火的平静语调,将一个政治经济学教授考查学生的故事娓娓道来,有如一长段舒缓的行板,为后面旋律的飞腾进行着耐心的铺垫。层层的铺垫之后,我们愈发感受到“吝啬”教授身上让人不屑的世俗之气。蓄势完成,情节逆转,作者突然用极富动作性的“死亡”“捐资”的结局急收全篇,宛若提网收鱼,图穷匕见。因此,小说叙述节奏显得张弛有度,前文“静如处子”,收篇“动若脱兔”。长“弛”之后的突“张”,更增添了小说震撼人心的力量。
  难点指津
  文首立靶,引而不发。小说第一节写“那时候,教授极少,不像现在,教授似乎可以‘批发’的”,仔细想来,对推动情节与人物刻画意义并不太大,作者大可从第2节直接开篇叙事。这貌似闲笔的一节用意何在?窃以为,这正是作者在小说开头立下的一个含而不露的隐蔽靶子,表面上比较着过去与现在教授数量的多寡,实则隐匿着一个考量师德高低的时代命题。物质日益丰盈与师德日趋败落的现实矛盾,发人深省,令人唏嘘。这令人感叹的反讽意味,犹如箭在弦上,作者虽然引而不发,读者应该心有所悟。
  独句结篇,余音绕梁。这篇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以“天降大雨”“我们大哭”这两个极其简短的独句各自成段,让人过目难忘,回喙良久。这是环境与心理的巧妙交融,可谓言简意丰:“天降大雨”的恶劣天气里,“全校”学生毅然“自动”停课为李教授送行,这是用行动对先生人格无上敬意的盖棺论定;在“我们太哭”的悲声里既有对先生英年早逝的痛惜,更有对先生精明节俭的叹惋以及助学义举的感佩。李教授克己爱人的善良人性,在这个泪雨交错的日子已经定格成我们记忆中的永恒。
  考点训练
  1 说说本文是如何运甩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展开故事?
  2 说说你对小说第一小节写作用意的理解。

三点导读
目录

  •  / 曾卓
  •  / 王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