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归去来兮辞》,总能在清新美丽的田园风光与喜悦闲适的心情之下,听到另一个诗人的声音。所以,与其说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终于摆脱官场束缚之后的一种恬然自得的心情,不如说它真实地展现了我们生命中两个自我冲突对话的过程。这两个自我,真实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一个是现实的自我,一个是理想的自我,他们在文章中不断地冲突,此消彼长。最终,淳美的理想终于冲破了尘网丝丝缕缕的束缚,如一只小鸟自由地飞翔在广阔无垠的田园之上。
这一理想和现实的对话,集中体现在了文章的六个疑问词“胡”、“奚”、“焉”、“曷”、“何”、“奚”上。
文章开篇一问,“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个“归去来兮”的呼告到底是说给谁听呢?“胡”的意思是“为什么”,这一个疑问又是对谁而问?很明显,从语气上看,似乎应该有一个人站在对面,诗人在问:“回去吧,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他希望听到的是一个肯定而支持的回答:“好吧,现在就走!”然而,答案似乎令人失望,因为我们从他说的第二句话能够推知对方的回答。第二句他这么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听起来似乎是又一次的劝告:“既然你自己都觉得心被形体所役使,为什么还惆怅而独自悲伤呢?”第二个疑问词“奚”同样是“为什么”的意思,这证明他第一句的问话没有得到肯定的回答,估计得到的应该是“我舍不得现在的生活,我回到田园中该怎么生活呢”之类的担忧与顾虑的回答,于是才有了第二次的发问:“你说你的痛苦难道不是自找的吗?你自己既然无法摆脱这样的生活,还惆怅悲伤什么?”
在这样的矛盾中,我们看到了接下来的几句:“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是一组劝告,是一种支持,内心中对自然的渴望使他再一次坚定自己的信心,其目的是打消心中的顾虑。“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美好的明天依然可以把握,在错误的道路上走的还不太远,今天的决定是正确的,昨天的选择是错误的。”结果怎么样呢,不用说,是下定决心要追随理想了,是选择自由的生活了。
说走就走,“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喜悦激动的心情随着河水一起晃动。文章的主体部分,详尽描绘了回到田园之后的幸福生活,“引壶觞以自酌”、“策扶老以流憩”,无疑是一种轻松自得的心情的体现,然而,在第三段,同样的问题再一次提出:“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请”是“请让我”的意思,有人要求他吗?没有人,是他自己在坚定自我的信念。第三个疑问词“焉”是“什么”的意思,“焉求”是“追求什么”的意思。这个疑问,一不小心,将饮酒赏园的诗人的内心流露出来,他的这个疑问是说给理想的自我听的,是一种对希望随波逐流的自我的反驳,也是对追求理想自我的更有力的支持。“回去吧,断绝和这个尘世的一切联系吧,世界和我是如此的格格不入,我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呢?”在又一次坚定了自我的选择之后,理想的自我渐渐融入自然的山水和平淡的农事中去了,并从而发出“万物之得时”、“吾生之行休”的感慨。
当终于领悟到生命的短暂与可贵之后,诗人的追求更为坚定,感情更为激昂。“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一个感叹,三个疑问,将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我们看到了一个张扬着理想光芒的诗人,对着天对着地,也对着畏缩的想与世俗妥协的现实的自我,在大声疾呼。第四个第五个疑问词“曷”“何”更多的是一种反问,一种激烈的指责,“为什么不顺应自我的内心”,“像这样心神不定,到底想要到哪里去”。
最后,心灵终于脱离了尘世的羁绊,趁着春天的美景,执着而坚定地飞到清流之上,最后一句中的“乐夫天命复奚疑”中的“奚”已不再是一种疑问,而是坚定地选择,是一声惊雷:“就这么定了!决不再犹豫了!”
最终,理想的自我终于在矛盾挣扎中战胜了现实的自我,生命由此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作者单位:巨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