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学生和“先生”各读了一段书。对这些内容,许多分析文章要么避而不谈,要么简单地认为只是一些繁难的语句,证明了先生的迂腐,私塾教育对学生的戕害。果真这么简单吗?作者说先生让他们读这些古文或古赋中难懂的语句,只是为了介绍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表明当时封建教育的腐朽和无聊,还是大有深意存焉?
作为一代文宗的鲁迅先生,惜墨如金,炼字功夫极深、极纯,不会在一篇文章中简单地堆砌那么多的废话。川岛先生说过:“鲁迅运用语言,具有惊人的天才……如鲁迅那样掌握高度语言技巧的作家,不但意味深长地使用某一个字,而且也意味深长地不使用某一个字。”①当然,读者不必屈于鲁迅先生的盛名。那就深入分析一下吧。
先看学生们读书的情形:一群顽皮的学生逃到后园玩耍,被先生“吼”了回来。学生们一回到座位上,就随口大声读起来。也许连书本也没翻开,摇头晃脑,直着嗓子就背上了:“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颠倒错讹,全不顾及。仍在学着《幼学琼林》的孩子年纪最小,也最调皮,嘻笑着,指着别人的嘴,背一句戏谑的骂人话:“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有学生随手翻开课本,读着“上九潜龙勿用”。也有学生正襟危坐,认真读起来“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多么生动鲜活的“顽童戏读图”啊!鲁迅先生信手拈来,却已涉笔成趣。寥寥数笔,一幅栩栩如生、绘声绘形的儿时学习场面已跃然纸上,不由人不叹服先生的生花妙笔。
1926年,寂处厦门大学图书馆里的鲁迅先生心情苦闷,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除内心的郁闷,觅得一丝安慰。“带露折花”,鲁迅先生在回忆童年生活时,“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了。
再看“先生”读书的情形。
……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这是“先生”被指认为“迂腐”的主要罪证之一。要准确把握文章主题及“先生”形象,这段引文不容忽视。这段话出自清代武进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原文是:“玉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金叵罗倾倒淋漓,千杯未醉。”描述唐朝晚期,李克用在与敌手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在三垂岗摆酒庆贺的盛况。李克用是谁?据《辞源》:“(李克用)曾带领沙陀兵镇压黄巢起义军,进逼长安。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封晋王。以后割据一方,与朱温长期混战。死后,其子存勖建立后唐,被尊为太祖。”②李克用,一个高高在上的王者,十足的胜利者。先生呢,一个混迹社会底层的塾师,处境怕是比孔乙己强不了多少。金叵罗,玉如意,满溢的酒,满溢的笑,胜利者的豪气和得意。一个人生得意者的狂欢又怎会让一个老塾师如此倾心动情呢?
在封建时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功成名就,彪炳青史,是每个儒家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而开馆授徒,作一名塾师,只能是求取功名无望之后的无奈选择,不仅被社会看不起,连自己也会自轻自贱。即使为生活所迫,不得已而做了“先生”,仍会有多少的不甘心呢?纵然垂垂老矣,行动上不可能再有所作为了,心中怎会有一刻的放弃!多少人会不断为自己营造出一个个的梦呢?
作为“渊博的宿儒”,“先生”年轻时也一定胸怀兼济苍生之志,一定是十年寒窗苦读,科举考场屡进,只可惜最终金榜不第。“先生”很清楚,自己再也不能成就辉煌业绩,名垂青史了。然而,潜意识里仍然充满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亦然是铁马冰河常入梦,其身虽老,壮心未已。在慨叹“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之际,仍不时把玩那些叙写别人事功的文章,自己就恍恍然陶醉在创建丰功伟业的幻梦之中了。
据《鲁迅画传》,寿镜吾先生“本人却无意仕途,甚至不准儿子参加乡试”。③当然,文中的“先生”是鲁迅心目中“老师”的形象,是鲁迅对大多数私塾先生的心路历程的推测和把握,不能和生活中真实的寿镜吾先生完全划等号。冯光廉先生说得好:“我们从少年‘我’的角度所感受的,不是对旧式文人儒生的批判,而是对善良醇厚的老先生的亲切善意的戏趣,进而获得了深切的审美愉悦。在此特定的情景和氛围中,老先生的弱点,他身上那些斯文迂腐气,简直变成可亲可爱的东西了。”④
参考文献:
①《旧作新辑第一辑》(《教学通讯》内部发行),1980年。
②《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③上海鲁迅纪念馆编、缪君奇执笔《鲁迅画传》,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④冯光廉《鲁迅作品教学新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院
鲁山县第三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