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11期 ID: 147361

[ 梁志伟 文选 ]   

穿越时空 魅力永存

◇ 梁志伟

  多年来,我一直非常喜欢李清照的《声声慢》。我常常惊奇于这首词没有随着近千年时间的流逝而褪减它的魅力。于是试着探寻其中让人感动的东西从何而来。这里写下的是重读这首杰作时的几点新的感悟。
  一、抒情见长,情景兼融
  《声声慢》又题作“秋情”,是李清照晚年写成的广泛传诵的名作之一。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这首词始终紧扣悲秋之意,写出了自己的不幸和苦恼,流露出了极度消沉和绝望的情绪,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凄惨的生活状况和内心的悲痛和哀愁。这首词是一首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词以抒情开篇,又以抒情结尾,中间以大量笔墨描绘深秋景象,这些景物又都染上了词人独特而又细腻的感情色彩。就全篇而言,描绘深秋景物并非根本目的,而只是作者抒写“秋情”的陪衬和烘托。所以,这首词具有抒真情、说实话、写实感的特点。真实,是这首词生命之所在,这首词之所以感人,也正因为有着这种艺术的真实性。可以看出,作者已经摆脱开“温柔敦厚”之类的诗教束缚。“婉约”两字是很难概括这首词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独创性的。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坦荡率直的精神,与汉乐府中《上邪》之类的民歌似乎有某种相通之处。
  二、层层铺叙,线索分明
  词中以铺叙手法把闺中妇女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集中起来,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层次清楚地展现出作者内心强烈的感情活动。随着情节的进展,感情也伴同形象的描绘而逐次加深,直至最后,终于形成感情的总爆发。这一点,从词的结构层次上也可充分体现出来。上片集中写愁苦难禁之状。起笔以十四个叠字总括全词,极言内心伤悲。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无可寄托,恍然如失,故“寻寻觅觅”;心中如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然而,寻觅的结果却是房栊俱寂,空无一人,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这四字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是寻觅的结果,又是以下所见、所感、所伤的总提。可见,这三句十四字,实分三层,由浅入深,文情并茂。从“乍暖还寒”到“点点滴滴”似可分作六层。“乍暖”两句,从气候寒暖不定来烘托心情的不能平静,一可伤。“三杯”两句写秋风凄厉,酒难御寒,二可伤。“雁过”三句,一见归雁,便触旧哀,三可伤。下片集中写孤独难耐心情。前三句写身心憔悴,无心赏花,四可伤。“守着窗儿”两句,满眼牢愁,日长难耐,五可伤。“梧桐”两句,雨打梧桐,心烦意乱,六可伤。最后,总结上述六可伤之事与开篇十四叠字上下呼应,用一“愁”字结束全篇。感情有起有落,结构次序谨严。
  三、韵律和谐,声情并茂
  起笔连串十四个叠字,读起来节奏明朗、韵律协调,有一种音韵美。同时《声声慢》也是李清照词中特别讲究声调的一首名作。词中大量运用双声叠韵与舌齿两声的词字,增强了抒情效果。双声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叠韵字如“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将词之为音乐文学的特质,发挥无遗。《声声慢》用舌声的共十五字:“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用齿声的四十二字:“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将、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相、识、积、憔悴、损、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整首词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从而更准确、更细腻地表达出作者叮咛的语气和郁悒惝恍的复杂心情,使声情口吻与词的内在情感和谐而又统一。
  叠字、双声叠韵,仅仅是普通的修辞手法之一。使用这些手法,未必就是好诗。关键在于这些手法是否使用得恰当,是否能与诗的整体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但是,当作者把叠字、双声、叠韵仅仅当成一种技巧来加以炫耀,而并不注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时,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的。元代乔吉的《天净沙》共二十八字,全都用的是叠字:“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懒懒,停停当当人人。”由于缺少真实深刻的感受,缺少完整的艺术构思与感情发展的层次,各句之间也缺少内在联系,所以尽管通篇叠字,却毫无艺术感染力可言,相反却使人感到堆砌、做作和卖弄,是缺乏生命的文字游戏。但李清照将词的音乐美与真情实感巧妙融合,收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这可见她艺术手法的高强,也可见她创作的大胆。
  (作者单位:南宫中学)

穿越时空  魅力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