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11期 ID: 147354

[ 吴云辉 文选 ]   

《登岳阳楼》中“无”“有”二字的艺术性及其他

◇ 吴云辉

  杜甫《登岳阳楼》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以意境的开阔宏丽历来为人激赏。殊不知,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尤有令人咀嚼之处,一“无”一“有”,词淡蕴意丰,韵味无穷。
  先说“无”。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为王禹偁《村行》“数峰无语立斜阳”作注时提到:“按逻辑说来,‘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王夫之《思问录·内篇》中也谈到:“言‘无’者,激于言‘有’而破除之也。”言“无”,其实是冀望其“有”,然事实偏偏不遂人愿,终归于“无”。这里所谈的“没有”或“空”就不是简单的“一条直线”,而是经历了由“无”到“有”而终至于“无”的曲折“螺旋过程”。
  以“无”之实,虚生盼“有”之情,不仅留有大量想象空间,而且能增添诗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杜甫“亲朋无一字”,正因为亲朋飘零,音信全无,才更冀望其有片纸传来,以慰老怀,而偏偏亲朋杳远,音信茫茫,不仅见出诗人未得亲朋音信的失望,更可想见诗人无时无刻不盼着亲人故交消息的焦灼。惟其如此,方更添漂泊凄凉之感。
  同理,“不”与“无”虽词殊而意同。如欧阳修《蝶恋花》名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问花”的前提就是花“能语”,“问花”之时就冀望花“解语”,但能“解语”之花偏偏“不语”,从而令人想见深闺少妇凝愁对花、泪眼婆娑之景,由此,深闺寂寞、美人迟暮之幽恨罗缕毕现,无须赘言。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写春风“不度”玉门关,就有渴望春风“能度”玉门关、“该度”玉门关之意,而最终结果恰恰是回到“不度”上,惟其如此,才加深“怨杨柳”的怨情。
  再说“有”。“有”与“无”不同,言“无”,是冀望其“有”,而归于“无”;言“有”,则是因其所“有”,更显其“无”。
  杜甫“老病有孤舟”一句,以“有”衬“无”,正是只有孤舟相伴,才更见诗人孤单落寞、漂泊无依。此外,李商隐《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也是正因“只有”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才更显诗人寂寥凄冷之状。
  以“有”衬“无”以写孤独,常有的意象有“影子”。李密《陈情表》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就是一例,明明除己之外一切皆“无”,偏偏写影相伴以示其“有”,从而强化了伶仃孤苦的情状;高适《邯郸冬至夜思家》一诗中,“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同样不写自己孤独无侣,而写有影相伴,以“有”写“无”,极言冬至夜晚思家寂寞之境。
  以“有”衬“无”,此类意象还有“明月”。杜甫《江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人月相对,更觉孤独;而最为人所知的,当是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写自己孤独无伴,偏写有明月和影子作陪,化单调冷清为热闹温暖,但依然挥散不去的是那浓浓的孤独落寞与寂寥伤感。
  有时也写“青山”。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表面写诗人与山相对而望,实际“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
  常写的还有“鸟雀”之类。如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以鸟雀之“有”,隐含着人事之“无”;雍陶《渡桑乾河》“南客岂曾谙塞北,年年唯见雁飞回”,李白《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都是以眼前之“有”更衬所思所愿之“无”。
  当然,要以写“有”来衬其“无”,其所选择的往往是无知无觉、不能言语的意象,如前所述之“孤舟”、“空床”、“身影”、“明月”、“青山”、“鸟雀”。正因其不能言语、看似无情,才更看出作者“有意”倾诉,而伤心落寞之情、悲古伤今之意“无处”可诉,如此一番婉转曲折,也才更令人有郁结于心、悲情难遣之感,从而使诗歌拥有更强烈更深沉的感染力量。
  (作者单位:南城县第一中学)

《登岳阳楼》中“无”“有”二字的艺术性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