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11期 ID: 147364

  

《再别康桥》四美咸具

◇ 潘 珊

  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名篇《再别康桥》,以其经久不衰的魅力吸引着一代代的诗歌爱好者。歌咏之余,萦绕在脑际耳畔的那种美,挥之不去,令人回味。古人云:“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再别康桥》之美就美在意境上,可谓“四美咸具”。
  一、色彩美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真可谓赏于心者必悦目。《再别康桥》一诗中所描写的意象,就让人享尽眼目之娱。“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金”字活脱脱地点染出夕阳西下、余辉映照、万物涂抹金色的大环境,天空是金光四射、霞彩飘动的美景;河畔之柳一改往日绿装,而披一袭金黄的婚纱,在风中舞动婀娜的腰肢,自然成了妩媚多姿、娇人可人的新娘,让人无法割舍,流连忘返。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一“青”字本无新意,但缀上“油油”二字,那“青”就有些不一般了。再加之草是长在水底的,透过水幔而见“油油”的“青”色,就让人遐思不止了。天上落日余辉,水底青荇油油,金碧辉映,对比鲜明,如诗如画。“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此句虽是虚写,但色彩的运用不可谓不匠心独具。先有前文的“金”,又有下文的“青”,到这一处说“沉淀”的是“彩虹似的梦”,便水到渠成。这流畅自然的一笔,不仅写出了梦的瑰丽、奇异,也绘出了一幅五色交织、七彩斑斓的图画,让人美不胜收。此诗虽是离别之诗,但读不出悲凉,这与诗中运用的色彩,以及这色彩引发的愉悦之美不无关系。
  二、静谧美
  《再别康桥》一诗拒绝喧嚣与嘈杂,诗人借得马良之笔,勾描出了一幅静谧、安详的图画。即使是30年代的康桥,也不可谓不热闹繁华,而诗人却刻意描写出如此静谧的典型环境,与他心如止水的平静是一致的。为了通过这种环境来表现这种心境,他不厌其烦地多次写到“轻轻”、“悄悄”、“沉默”,把怕惊扰了的诗人自己心中像处子一样的康桥感情淋漓地表现出来。真有掬她入口怕咽掉,拥她入怀怕化去的小心与呵护,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留恋由此可见一斑。“轻轻”、“悄悄”、“沉默”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丰富但不沉重,留恋但不缠绵,深挚但不张扬。作者这种强烈而又内敛的感情,物化成一天一地、一河一船的静谧,这静谧传导给人的不只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默然感知,更多地是浓浓的沉静、安谧之美。
  三、意象美
  《再别康桥》一诗中的意象不仅极为丰富,而且这些意象极具美感。“云彩”、“金柳”、“青荇”、“潭”、“船”、“星辉”、“笙箫”、“夏虫”等,历来深受古今诗人的钟爱,成为古今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张养浩写过“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张先写过“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杜荀鹤写过“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韩愈写过“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李白写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流沙河写过“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窗外唱歌”。由此看来,不论是古代诗人还是现当代诗人,在对意象的选择使用上,有着“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契合。我想,这倒不是诗人的思想能够跨越时空彼此感应,而是这些意象本身有着令人共识的某些特征:轻柔、娇艳、翠丽、雅致。正因为有诸多美的特质,本诗的意象不仅符合读者的审美习惯,容易让人接受,而且能引起读者的欢娱,继而产生审美联想,使审美得以深入与发展。
  四、自然美
  真实是艺术的根,植根于真的艺术,无论从哪方面讲都趋向自然、趋向美。《再别康桥》一诗的自然美就在于作者抒真情,在于作者笔随情走、抒发自然之情。所谓抒真情,即作者把自己对康桥的留恋之情,不虚夸以图大,不矫情以求彰,不抑情以成奴。从作者笔端流淌出来的真情,像一股小溪,随势起伏但不跌宕,因形作响富有余韵;纡徐潺潺依坎傍沟前行,不旁逸斜出又潇潇洒洒。所谓笔随情走,即为了抒真情,表情达意的载体为自然之物,表情达意的手法灵活自然。“云彩”、“金柳”、“青荇”、“虹”、“夏虫”这些物象虽是着上作者思想的意象,但它们自然属性的特征仍很鲜明,从天空到地面,从草木到昆虫,从潭水到虹霓,作者手中之笔像长了触须一般触及宇宙、自然。但在这些意象的选择上,又不煞费苦心,而是信手拈来,随意而写,没有雕凿之印痕。
  徐志摩与闻一多虽同是“新月派”诗人,但在诗歌的“建筑”上却不尽相同。闻一多的《死水》段有定句,句有定字,段与段句数相同,句与句字数相等,这种规规矩矩的形式,未免拘谨甚至死板,在表意时受到很大束缚,内容迁就了形式。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形式上有大体无定体,从形式上看,诗的特质非常明显,但在诗句建构与衔接上又有散文的灵活与自由,似乎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不刻意为之又恰到好处;写自然又写得自然,真可谓自然得很、美得很。
  (作者单位:固安县第一中学)

《再别康桥》四美咸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