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课例评述
在市级教学比武中,有教师教《“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一文, 一开始上课就为大家先唱了一节《歌唱祖国》;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大家能体会航天员训练时的艰辛,找了一个学生模拟航天员,到黑板前闭上眼睛转20圈,师生一起为他数数,场面十分热闹。转圈结束后就是记者招待会,问到训练那么累、那么苦为什么还要训练,答曰:为了国家的利益,这点苦、这点累算什么。下面掌声雷动。在师生集体高歌《歌唱祖国》后两节后,这堂课结束。
这一堂课除了朗读课文的环节外,唱歌、表演、游戏充斥课堂,教室里一直充满着欢声笑语和豪言壮语。教师不仅没有引导学生去感受那一个让人激动、令人自豪的场面,相反却用这种娱乐化的方式消解了学生初读课文时领略到的那份庄严肃穆、骄傲自豪。
事后才知道,这不是教者自己的设计,而是演绎了一份网上发表的教学实录。(这种靠演绎别人的教学实录来参加教学比武,不知是对自己的不自信,还是对比武的蔑视)当然,有少数地方进行了改动。如原实录中是唱国歌导入,而这节课则改为唱《歌唱祖国》第一节,这样,一首歌分两次唱。中间的课本剧表演改为了“转圈”。不改则好,改了更糟。
在网上教学实录后面,所谓“教学反思”中教案设计者对其设计意图做了这样的解释:“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穿插在朗读中,并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对这堂课的评价是:“整节课学生都比较活跃,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可是时间紧了点,再联系一下神舟系列飞船和奔月计划,或者要求学生课后收集相关资料,应该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我不知道演绎该实录的那位老师是否也做如此思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反思她是看过的。从教学环节只做微调的事实来看,她至少是默认这种课堂娱乐化的取向的。
二、课例分析
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目标,以迎合学生为教学取向,喜欢引入唱歌、表演、游戏等手段,这是一种典型的课堂娱乐化。从根本上说,这是违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
1.违背了语文课的基本特点
《课标》明确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点来展开,这是判别语文课与非语文课的根本标准。二者的统一就是统一在“语言”之上。因为语言既是“工具”的,又是“文化”的。一方面语言是“人类进行思想交流、表达情感、传播信息的工具”,①另一方面,“语言本身就是思想,语言是创造,语言是文化”。“工具性”是第一位的,“人文性”蕴含在“工具性”之中,所以《课标》在表述上将“工具性”排在“人文性”之前,这本身就是有深意的,那就是防止大家抛开“语言”去追求“人文”。
这堂课完全将“工具性”和“人文性”颠倒了,而且教者认为“语言”中并没有她所要的“人文”,于是用简单的朗读就结束了“语言”的学习(姑且不论“穿插在朗读中”能否实现“语言的感悟和理解”) ,然后另起炉灶进行“人文”教育。这样的阅读课能算语文阅读课吗?如果除掉那一段朗读,可能连语文课都不能算。这种架空了“语言”,纯粹从“宏大话题”入手的“人文”教育到底能有多大效用,也是值得怀疑的,充其量是图个热闹。
2.淡化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规定十分明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明确了阅读教学至少有两大要素:一是主客体要素——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不可或缺;二是方法要素——对话,这是主客体相互交叉的多层次对话。教师组织阅读教学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些要素,例如教师自己要直面文本,思考文本中“有什么”,可以“教什么”;要立足学生,思考学生自己能“掌握什么”,需要老师在课堂“教什么”;要着眼对话,思考教学活动如何安排,学生的活动有哪些,教师的活动有哪些等等。
这堂课上暴露出的是教师对“文本”的轻视。教者对文本进行了淡化处理,只是读了一遍,然后将它作为一个引子,引出游戏,引出表演,引出唱歌。在教师的思维里,宁可相信“唱歌”、“表演”的作用,也不相信“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不仅让人想起了“买椟还珠”的故事。
3.流露了教师的媚俗意识
有人称21世纪是娱乐世纪。传媒中有许多娱乐化节目与创意。这对未成年的中学生影响极大,“中学生语文阅读的价值追求,往往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享乐性,其价值只停留在‘浅阅读’的层面上”。③
课堂娱乐化现象的出现,正是不良风潮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课堂教学追求所谓的人文性,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追求课堂形式的娱乐化。这种停留在文章的表面,以消遣性、娱乐性为其主要目的的阅读,只能算是一种浅阅读,甚至是“有害阅读”。 由此导致的非导向阅读、功利性阅读等现象,将会对青少年的人格成长、精神发育乃至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产生不良影响。
不良风潮之所以能侵蚀我们的课堂,就教师来说,除了对《课标》理解有偏差外,还同老师的媚俗意识分不开。没有教师对这种不良风潮的认可与赏识,娱乐化是不会出现在阅读课堂上的。
新课程改革伊始,这种课堂娱乐化就曾风靡一时,那时可以说是迷茫。新课程已经进入第十个年头,许多迷雾已经除去,缘何这“明日黄花”今又放?值得我们深思。
①冯契《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年版。
②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③蔡正栋《语文阅读的哲学思考》,《素质教育大参考》2006.11A。
(作者单位:南菁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