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是七年级上册中比较特别的一篇文章,由于其思想的深刻性和独特的意蕴,再加上时代的隔膜,学生理解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然而这篇文章因为包含着亲情的主题,而被编入了第五单元“亲情”单元当中。亲情又本是我们熟悉的话题,所以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中,《风筝》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该怎么教,学生才能理解接受,就成了备课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学习某一篇文章,既而能举一反三,体会出这一类文章的相似或相关的特点,这不仅对于教师教学有极大的启示,学生若能领会到这一点也就是悟出了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规律。接下来我想从《风筝》的实际教学来谈谈对“例子”的理解。
一、简洁概括,统摄全段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之前,我让学生概括段意。以下是课堂实录:
同学一:这一段讲“我”认为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同学二:“我”不喜欢风筝,嫌恶它,并且认为放风筝是笑柄,可鄙的。
师:同学们,我们说概括段意可以去找中心句和关键句子,但是注意提炼的时候要能涵盖全段的意思。再思考一下?
同学三:小兄弟喜欢放风筝,哥哥却不让他放,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师:这次概括比上次有进步。我们看,这一段写了几个人物?显然是“我”和小兄弟两个。而如果你的段意表述时主语是“我”,那么你的概括是不是完整和精当呢?
应该怎样概括更好呢?其实这段主要写的是“我”和小兄弟对待风筝的不同态度。所以我们在概括段意时一方面要注意其完整性,另一方面要注意用语简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二、全面搜集信息,概括人物性格
在引导学习第四段“毁风筝”这一核心事件的时候,我提问:“从这一事件中我们看出兄弟二人怎样的性格特点?如果让你在‘我’和小兄弟前面加上形容词,你会加些什么?我们先来说小兄弟。”
同学一:软弱、无助、无奈、胆小。
同学二:我认为可以加个忧郁。
师:为什么呢?
同学二:因为他喜欢做的东西却被严厉制止了,内心一定很忧郁。
师:好,不错!他触摸到了小兄弟的内心深处。还有没有其他的呢?同学们为什么只看到小兄弟软弱无助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他在被“我”发现之前的行为呢?
同学三:他向着大方凳,正在做蝴蝶风筝。
师:作者说故乡的春二月天空中有哪些风筝?
生:蟹风筝、蜈蚣风筝和瓦片风筝。
师:有没有蝴蝶风筝?
生:没说到。
师:那小兄弟正在做蝴蝶风筝说明了他什么特点呢?
同学四:想象力丰富。
同学五:自己去做,说明他动手能力强。
师:所以我们在小兄弟的前面加的形容词除了“软弱”、“无助”等,还要加上“可贵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在概括人物性格这一点上,正如昨天讲评的月考试卷中让学生们概括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除了从文章中直接可以找出来的“善良和镇定”以外,还要通读整篇文章,从整个事件出发思考,筛选尽可能完备的信息进行提炼,这样才能概括得准确而全面。
三、适时添词,巧妙理解
作者寻找补过方法时,文中出现了一个破折号,我问学生:“什么作用?”有的答“解释说明”,有的答“转折”。而当我们看完“然而二字”就清楚了,应该说是表“转折”。
师:在这里我给同学们补充一个词语:人到中年,哀乐咸备。哀就是指悲哀,乐就是快乐,咸字我们可以联系一下《桃花源记》当中的哪个字呢?有没有同学读过?
生:皆。
师:太对了!“咸”和“皆”字用白话解释是“都”的意思。“备”呢,就是具备、拥有的意思。整句话串起来,就是说人到了中年,悲哀和快乐都尝遍了。同学们现在可能还没有那么深的体会,回家可以问问爸爸妈妈的感受。由此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什么作者认为这些补过的方法无济于事,不起作用了。
四、寻求契机,巧设议题
作者在一次会面中与小兄弟谈起毁风筝的往事时,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认为无怨的恕,说谎罢了,心里只得沉重着。学生有的认为小兄弟真忘了,有的认为是假忘了,于是就“小兄弟是真忘了还是假忘了”展开了一场讨论。
同学一:我认为小兄弟是真忘了,过去了20多年了,这种小事早就忘了。
同学二:我认为小兄弟是假忘了,这么长时间没见面了,他是想给哥哥面子。
同学三:我也认为小兄弟是真忘了,他小时候就比较软弱,这些年生活比较艰辛,多了“生”的辛苦的皱纹,这些小事他一定想不起来了。
同学四:我认为小兄弟是真忘了,因为他对哥哥一直很尊重,他认为哥哥当年管他是对的,所以也就自然没有放在心上。
同学五:兄弟两人好不容易见面,弟弟尊重哥哥所以不愿再提这件曾经伤害过他的事,但他心里也许还记着。
师:同学们刚才讨论得非常热烈,这种探究的热情和兴趣是十分值得赞扬的!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明确一下,小兄弟是真的忘了。那么我们继续深入探讨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兄弟真的忘了这一幕呢?为什么“我”的心只得一直沉重着?
最初备课时我并没有备这一环节,而在教学过程中,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的理解出现了矛盾和分歧,这时候抓住契机,就可把学生的求知愿望激活。真的忘却,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出作者的反省和努力补过的精神,以及对被虐杀者的愤怒与悲哀——是他们的健忘和毫无抗争助长了虐杀者的虐杀行为——而这才正是作者心里倍感沉重的更深刻的原因。由此可见,这个讨论为下一步探求“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兄弟无怨的恕让他的心很沉重”的答案搭建了台阶。
五、激发想象,延伸课堂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我们看到文中兄弟二人一个是心头一直沉重,一个是全然忘却毫无怨恨,面对这种情况,你难道不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吗?
学生的回答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拯救国民的社会责任
比如:小兄弟忘记了,自然无法宽恕。不如把事情的经过再讲述一遍,忆起了,就自然能宽恕了。若真的想不到,可以把那本外国书上所看到的讲给小兄弟听,或许被“虐杀”的精神还可以挽回呢。一直哀伤的小兄弟被虐杀了精神却不自知,这样一说,小兄弟就知道了。可以把那本书借给小兄弟看。如果小兄弟赞同书上所说的,自然也会把这种思想传播出去,或许在以后用到,可以挽回更多的将要被虐杀的精神。这样一来,看似只是因虐杀小兄弟精神而道歉,却也做了不少好事。我想,这样大概会舒心一些吧。
2.善解人意
人世间最普通但也是最真实、最难得的情为亲情。鲁迅先生,您为了小兄弟好,不准他玩儿风筝,并且知错就改的精神令人钦佩。但是请您在毁坏风筝之前想一想:兴致因人而异,每个人所向往的也有不同!请让他们做自己向往的事。小兄弟,你拥有博大的胸怀,它能载千物,装万吨,你对哥哥这样的宽恕让我们惊异。一位是大作家,一位是大作家的小兄弟,都是人们崇敬的偶像,因为你们在温馨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与冲突中也有亲情。
3. 理性反思
希望鲁迅先生别再那么专横、冷酷了,封建社会已一去不复返,兄弟之间地位是平等的,对别人精神的虐杀是可悲的,现在您改得非常好,继续改下去,使兄弟之间的亲情延续到永远。小兄弟,哥哥的话不是非要听,也要辨明一下是否正确。哥哥有时是为你好,但有时也无理。这件事不要再去回忆了,忘了最好,以免伤感情。相信哥哥的善于反省和弟弟那颗宽恕的心会营造出最美好的亲情氛围。
4. 宽容乐观
鲁迅先生,其实我已经看到了您和小弟间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他并不怨恨,而是觉得哥哥说得很对,就再也不做了。您不必悲哀,您能知道反省和改过,这就值得我们学习,这也就足够弥补当时的事了。我想:您的小弟一定不会惦念这件事,而是早已把它当成了一句忠告,何况他现在生活得也很好!
5.豁朗达观
我想对鲁迅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不管玩什么,只要玩的东西健康向上,那就是没错的。不过,这也不能全怪你,毕竟你那时还不懂啊!一切已经过去了,没有什么可以追究了,而且小兄弟也已经不记得了,那就更没有什么可以追究了。你就把兄弟的回答当作他对你的一种原谅吧,让你的心灵解脱吧!”
6.天真洒脱
现在,你的弟弟依然快乐、活泼!他已经全然不记得儿时的事了。你的出发点固然很好,对他充满期望,而虐杀是社会造成的。既然时间可以冲淡弟弟的记忆,也会解除你的自责。把心放宽,去看小桥流水,去听鸟语歌声!
学生这些富有个性的思考和语言,让我真正感受到了《风筝》这篇文章的魅力和价值,也让我看到了在理解文本、结合自身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深度解读。这正是课堂学习延展到课外的一次积极有益的尝试。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一篇范文真正成为了例子,学生一边学一边摸索,发现和总结语文学习的规律,在阅读思考和表达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认识,在思维碰撞中闪现着智慧的火花。同时我针对课堂和学生实际,巧妙地拓展生发展开的辩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的最优化,从而使教材的“例子”作用发挥得准确而充分。
(作者单位:北京市三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