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1期 ID: 146996

[ 周红星 文选 ]   

创造性思维究竟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 周红星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选编了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其他版本的教材也有选用这篇文章的。关于课文提到的“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这个问题,也是答案不止一个,一直存在争议。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两种意见:
  一是创造性思维必需的三要素:(1)有渊博的知识,因为知识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2)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恒进行各种尝试的毅力。《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下同)“课文研讨”部分就是这样分析的。
  二是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1)有渊博的知识;(2)运用知识不断探求新思路;(3)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教师教学用书》“练习说明”部分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我们且不去理论同是《教师教学用书》为什么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地方会给出不同的说法。下面笔者试着分析这两种答案的来源以及合理性。
  很显然,答案一来源于课文第6、7节(说明:文章开头给出的问题段为文章的第1节,全文总共14节)。第7节有这样的论述:“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创造性思维必须要素之一:要有渊博的知识。括号中为笔者注,下同)。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有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的毅力)。”结合第6节提到的要有“渊博的知识”,第7节提到的“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于是概括出了以上三个要素。
  再来看答案二。从课文中句子“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可看出“如何运用知识”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关键要素,而“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的进行各种尝试”是对“如何运用知识”的具体诠释,编者认为没有必要将其分解为两个方面。另外,从课文中语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可看出,“相信自己,留意小灵感并发展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要素,并且是拥有创造力的前提。而且课文最后一节的论述:“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有渊博的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运用知识探求新思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留意细小的想法,锲而不舍地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课文最后一节总结的三个方面就是对创造性思维三个要素的全面概括。
  并且,课后“研讨与练习”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教材的编写者到篇末才给出“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的全部答案,他们应该也是赞同答案二的。
  在作者的笔下,创造性思维究竟有哪些必需的要素?要素之一是有渊博的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还有哪些?不过,我们首先应该达成这样的共识:“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这个问题作者用文字表述的意思应该是确切、惟一的,只不过是读者理解上存在分歧。
  我们再来细读第7节的文字:“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必须承认“发挥创造力”与“创造性思维”是两种不同的说法,“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创造力”指从事创造活动的能力,当然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而创造性思维是指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因此根据句子“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就简单理解为“运用知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必需要素,这显然是错误的。而且“运用知识”这种行为也不是要素的范畴。
  其实作者阐述得很清楚:“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必需要素之二应该是“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紧接着的下句“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持之以恒地尝试的结果是发挥创造力、突显创造力,最终成为一个拥有创造力的人。而“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已经超出了思维活动的范畴,不能列为创造性思维必需要素之一。
  答案二的提出者还认为文章第8、9节所举的两个例子正是用以论证“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从而更加确证创造性思维的必需要素之一是“运用知识”。笔者不同意这样的说法。首先,关于“如何运用知识”,两个例子中没有只言片语,而句子“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和“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以及相应的句子“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传递给读者是这样的思考:人物不是在已有的事物面前止步不前,而是头脑中有探究新事物的态度和意识。这里突出的是探究新事物而具有的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这两个人的发明都是首先有了探求新事物的意识,然后活用知识,进行尝试而获得成功的。作者举这两个事例是为了用典型的事例具体论证“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完整地阅读这两个事例,更是如此。
  另外,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节是对创造性思维必需要素的完整概括,笔者也不同意这个看法。最后一节是这样写的:“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其中,“这些”指的是:①自信,相信任何人包括自己拥有创造力;②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知识不断积累的结果便是有渊博的知识);③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强调要有运用知识探求新思路的意识);④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锲而不舍地发展小的灵感)。做到了这四点,你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也就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以上四点,相信自己拥有创造力是前提,渊博的知识是基础,不满足于一个答案,有运用知识探求新思路的意识是关键,而锲而不舍地发展小的灵感是保证。不过,这四点论述的是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而不是创造性思维的必需要素。当然,要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首先要具备创造性的思维。也就是说,这四点中应该包括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要素是指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作者笔下创造性思维的必需要素有二:一是渊博的知识,二是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文章开头的问题:“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解题者如果对以下概念知识都很精通,直线、曲线、角、对称,直线构成的图形、非对称性图形、没有角的图形、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并且解题者头脑中不满足于一个答案,有探求新思路的态度、意识,运用积累的丰富知识去思考、分析,自然会有新的发现,会发现四种答案全都正确。也就是说渊博的知识和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是创造性思维必需的。
  而要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要具备的条件有四:一是相信自己拥有创造力,二是拥有渊博的知识,三是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四是持之以恒发展小的灵感。这四点与文章结尾段只不过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
  至此,全文论述的思路就很明了了:文章第1~4节由一道题多个答案都合理的分析指出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从而进一步指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文章第5~9节紧承上文,指出寻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然后重点论述创造性的思维必需的要素。文章第10节至结束在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需要素的基础上,针对人们的思想实际,进一步论述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作者单位:第十二中学)

创造性思维究竟有哪些必需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