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如果没有充足的材料,就如同做饭没有柴米盐油,盖房子没有砖瓦灰石一样。目前,在一些学生的文章中,普遍存在着语言贫乏、内容空洞的问题。无论是写人记事的文章,还是说理的文章,首先让你感觉“空”:内容不具体,感受不真切,形象不鲜明,目标不明确;其次是“散”:思想不集中,主题不明确,重点不突出,选材不典型;最后是“浅”:认识不深刻,分析不透彻,说理不动人,结论一般化。总之,学生不能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具体事物有啥说啥,而是东拼西凑,无话找话,没有一点点亲切的感觉,更谈不上有什么新鲜的味道。那么,造成内容空洞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有四个。
第一,不注意生活,观察力差。
观察力是写作的基本功。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是观察。”经常写文章的人必须随时观察一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如果作者社会阅历不深,对事物观察不准不透就很难下笔。生活是纯朴而又丰富的,只要我们留心生活,随时随地都会发现有意义的东西。契诃夫曾意味深长地对一位青年作者说:“怎么会没有题材呢?一切都是题材,到处都有题材呀,你看这堵墙。它似乎连一点有趣的地方都没有。可是你凝神看看它,就会在那里有所发现,找到别人以前还没有注意到的东西,那你就可以用它写出来。我向你担保,好小说是可以因此写成的。又如月亮虽然是个很老的话题,但仍旧可以用它写出好东西,甚至可以写出有趣味的东西来。不过也得注意观察月亮,得到自己的发现,而不是别人的、已经陈旧的东西。”
为了提高写作水平,首先须有意识地锻炼观察生活的能力,不但要注意生活,而且要善于发现生活中有意义的东西。如果不具备这种素养,再好的写作素材也会从你眼前一掠而过。我班发生过一件这样的小事:一个女生擦玻璃时,不小心划破了右手,缝了四针。当时正值期中考试,我劝她免考,她坚决不肯。她用写字不灵活的左手,坚持考完了全部科目。结果她是全班惟一获得全优的学生。这本来是一个很突出的事例,然而在考试结束不久的一次作文课上,我要求大家以“发生在我们班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作文时,竟没有一个人写这件事,还是我以这位女同学的事迹为题材,写了一篇示范性作文念给大家听后,他们才恍然大悟。这说明,学生理解生活和观察事物的能力还很弱,往往连眼皮底下的写作素材都把握不住。
第二,不总结感受,分析能力差。
认识生活,不仅要眼到、耳到,而且要心到,真正做个生活的“有心人”。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我们一定要让自己头脑随着视觉而积极地开展活动。打个比方:材料好比一堆谷子,脑子好比一盘磨,要想把谷磨成面,脑子必须多转三转。如果不转,不深思,不总结,一切都是浅尝辄止,那么再好的材料也不会使你感动,即使有一点粗浅的感受,也会像过眼烟云一样随即消散;如果硬要去写,就只能泛泛而谈。所以,对于经常从事写作活动的人来说,养成边看、边听、边思索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平常当你遇到一个人、一件事,或看一部电视剧、一场精彩的球赛,甚至遇到一阵风、一阵雨,都要分析分析,想想有点什么感受。如果有就要总结一下,归纳出几点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而积累起来。现在,不少学生缺乏这种训练,他们往往看得多,想的少,积累的更少,见多而识不广,因此,写出东西来,平平淡淡,空洞无物。
第三,不开阔思路,联想力差。
学生在观察事物时,由于年龄、性格、知识、教养及客观环境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可能对事物所包含的意义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感受,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甚至是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由于另一件事的触发、联想、旧事重提,才会有所感悟。举一个例子:记得我小时候在寒风凛冽中听老师情绪激动地讲雷锋的故事,朗诵“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热情,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般残酷无情”的诗句。天气是那样的冷,老师是那样的热忱,究竟为什么?当时真的不理解,时间一长也就淡忘了。十几年后偶然听说老师为邻居家救火烧死了,惊愕之余,当年寒风凛冽中讲故事的情景重现眼前。这时,才理解到老师当时的心情,悟出点内在的东西。
另外,有些事情一开始就在人们头脑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以后一直忘不掉它。可是要问这是为什么,却又说不出所以然来。后来,遇到某个机缘的突然触发,才会如梦方醒似的获得一种认识。冰心在散文《一只木屐》的写作过程中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有一次她和女儿从日本回国,站在船边上的女儿突然指给她看海面上一只一直飘来飘去的木屐。这本来是件小事,但她总忘不了,想写成诗,却写不出来,于是,她把这个题材老是放着,“不是放在纸上,而是放在脑子里”。一直到十几年后,在一次座谈会上,她谈到东京时常常失眠的情景,“就忽然想起,这只木屐为什么对我有深的印象,因为我在东京失眠的时候听到木屐的声音,那就是无数日本劳动人民从我窗前走过的声音,也就是有着这声音的日本劳动者的脚步,给我踏出了一条光明思路来”,从而获得一个充满感情的散文材料。如果作者不注意联想,不善于联想,思想的大门总是关闭着,那么许多有意义的材料都会在记忆中逐渐消失。
第四,不善于提炼,鉴别力差。
观察得来的东西往往是直观的原始素材,精华糟粕俱在。这些材料,有的典型,有的就不够典型,有的有意义,有的就没有意义。这就需要作者经过判断、鉴别,把典型的、有意义的材料提炼出来。为什么有许多经多见广的人也觉得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就是因为缺乏判断力和鉴别力。他们经验和感受虽多,但没有经过鉴别、提炼,材料的价值永远埋没在不易发现、不易找到的地方,写文章时仍然摆脱不掉浮泛的困境。“五·一二”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我班的学生看电视时哭声一遍。有个同学动情地在作文中写道:“晚上,采来一束栀子花,用一根红头绳系着,将它安插在盛着清水的牛奶瓶里,摆在窗前,用它来悼念被地震夺去生命的北川中学的兄弟姐妹们。馥郁的香在空气中氤氲,洁净的羊脂玉般的花瓣折射出浅浅的日光,嫩绿的枝仿佛在水中颤抖,轻盈细小的泡泡好像在枝间呜咽。窗外,蓝灰色的天空中,大块大块的云朵压得很低,很低……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无数的救灾队伍在赶赴灾区,无数的人在捐款,在献血……我擦干泪,去找寻我的储蓄罐及枕头里准备买运动鞋的钱……”文章撷取生活中的片段,有感而发,读来感人至深。如果作者缺少对身边事物深切的观察和体悟,那么文章就可能是空洞无物的了。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过不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向每一个人敞开着大门,但却不是人人都能进入它的深处,自由把握住它。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分析和观察生活,当有米之炊的巧妇,写出丰富多彩的文章来。
(作者单位:通州市西亭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