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生都在关注着教育,除了参加语文教学的实践,他还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发表和出版了数百万字的教育论著。1934年叶圣陶先生与夏丏尊先生联手创作了《文心》一书。这本书以小说的笔法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语文教与学的诸多问题,论及了修辞、语法、词汇、诗词、小说、日记、书信、工具书、文学史等相关语文知识。细读《文心》,启发良多。可以感受到,叶圣陶先生的许多观点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体味,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学实践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以下分别从语文教学目标、语文学习策略和语文教学方法等三个层面谈谈本人对《文心》教学理念的粗浅认识。
一、强调语文教育的生活化特点,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学习是为了能更好地生活,既使自己能更好地生活,又能让别人更好地生活。这应该是当今人们对于学习目的的普遍共识。叶圣陶先生十分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语文来自生活,是为生活服务的,应该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1.通过语文学习认识生活
《文心》中指出:“你们尚是孩子,今后所读的文字却都是现成的东西,不是现代的大人做的,就是古代的大人做的。他们不但是大人而且都是文人,他们自己的内外经验,并不预计给你们读的。你们能懂得多少,就懂多少,从文字里去收得经验,学习经验的方法。你们不久就要做大人了,趁早把思考力、想象力练习到水平线的程度,将来才不至于落伍。”(第9页)
学生是在学习语言作品、学习文化的过程中,逐步地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在本轮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的今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是这样一个课程——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传承文化,培养人格,促进人的社会化,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语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逐步理解生活、认识生活,并且让学生终身受用。
2.通过语文学习更好地生活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学习本身也是生活。所以,生活才是学习的起点和终点。
在《文心》第十三章中,乐华根据父亲的教导开始留心生活,并取得了不小的收获。“把衣服穿在身上,最污浊的是领和袖。因为污浊的缘故,洗濯时特别吃亏,每件衣服先破损的大概是领袖部分。领袖是容易染污浊的,容易遭破损的。衣服的领袖如此,社会上的领袖何尝不是如此……”“鸡是光明的报道者,它第一次喔喔开声却在半夜,正是时间最黑暗的时候。我听了这夜半的鸡声,不禁想到革命者的呼号。” (103页)生活的现象是再普通不过了,而他联想到的事理却极其深刻,实在是难能可贵。
所以,达到理解还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从而用语文装扮自己的生活,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3.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生活的。语文的一切来自生活,语文学习的内容都与生活密切相关,同时,语文的学习形式也应该是生活化的。
叶圣陶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初就提出,语文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发生联系。他在论语文教学时说:“第一须认定国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 “儿童所需要的”就是指语文教学应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从教育方法上,他说:“担任国文教授的教师呀,你们为儿童全生活着想,固当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即为国文教授的奏功着想,也当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这里的“相当的境遇”,其实说的是教师应在学校里创设一种与学生实际近似的情境。要知道,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背一些他们不知所云的古书,如四书五经之类的。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语文教学教授的内容虽然已是文言加白话了,办学形式也由私塾转而为现代教育,但语文教育的目标骨子里并无两样。叶圣陶先生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判。他曾说:“从前颇有人做得很好的文章,可是不能写一封抒情寄意的书信;这因为他们早已把写作与生活分隔开来,而写抒情寄意的书信却是生活上的事情,所以没法应付了。可见有一些父兄的告诫与教师的教导正是学生的灾难,他们希望增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实际却在阻遏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他看来,写作不应当与生活分隔开来。反观如今的语文教学,这一问题有没有很好地解决呢?其实还没有。因为我们教学生写作,还不是完全地为他们的生活着想,而是为他们的升学(小升初、中考、高考)着想,于是着力点就发生了偏颇。我们这些“好心的父兄”、“好心的教师”的教导,不也成为了学生的灾难吗?他们的作文有“学生腔”,有“八股气”,其根本是忽视了语文(写作)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没有做到“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叶老在上世纪20年代就大声呼吁:“国文教授并非是限于教室以内的教科啊”,“国文教授并非是限于书本以内的教科啊”!
语文如果离开了生活,就会失去魅力,失去生气,就不是真正的语文,至少不是一种活的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当我们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时,叶老的这些思想、呼吁还是令我们深思的。
二、运用触发式学习方式,促进知识的自我建构
《文心》提出了“触发”式语文学习方式,对当代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工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得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你目前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98页)从这一段系统的阐发当中,不难看出“触发”的关键在于由此及彼的感悟和联系。
1.知识深度的纵向“触发”
在《文心》第二章《方块字》中就集中讨论了文言文用字和白话文用字的区别,很重要的区别之一是词类活用,学生先有了词类的知识,知道名词、动词等概念,再学词类活用变得顺理成章。比如,学生先知道了“烛”是名词,那么根据生活常识再理解它在“明烛天南”中可以解释为动词“照”就容易多了,而且学生的词类知识也更加丰富,以至于在放学路上见到广告、标语都要去仔细研究它们的词类及活用情况了。(13页)
2.知识广度的横向“触发”
比如,在《文心》第十二章《戏剧》中,孩子们从中国古代戏剧与外国戏剧的研究中获得灵感,学会如何编排反映抗战的戏剧。不仅如此,在这个事例中,孩子们大脑所储存的信息在实践中被使用被激活,诚如《学习的革命》所指出的那样:“你应该通过弹钢琴来学习弹钢琴,通过打字来学习打字,通过骑自行车来学习骑自行车……”有目的地使用和运用是拓宽和加深知识的有效办法,这与今天所提倡的“为迁移而教”的思想是一致的。
3.纵横相互渗透的“触发”
《文心》第十四章《读书》中王先生曾这样说:“……我近来留心读书,也是一种触发的结果。我住到这寺里来,每日清晨傍晚都听到和尚的诵经声,那声音高低缓急很有规律,日日听,日日一样。我觉得我们平日读文字,也应该有个规则方法,于是对于读法就发生了研究的兴趣了。”(109页)王先生由此对音律发生研究的兴趣并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教给学生,而学生又能把这样的知识广泛地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志青自从王先生注重读书的声调以后,他不只对于读书,就是平时谈话,当众演说,对于高低、强弱、缓急三方面也留心揣摩;所以他说的话很能引起人家的注意”。(163页)
4.不同学科间的相互“触发”
《文心》第二十章《小说与叙事文》中教英文的张先生与孩子们谈小说的本质。第二十二章《两首〈菩萨蛮〉》中教绘画的李先生讲解词的知识。第二十九章《习作创作与应用》中教国文的王先生解释李先生的画作《母亲》,并论及“应用之作、习作、创作”的关系。第十八章《左右逢源》中乐华听从先生的建议把数学的题目要求和条件比作是作文的中心和材料,加快了解题的速度;慧修从绘画课上学得的有关“背景”的知识可以用来帮助理解小说的背景,由构图的远近法联系到文章景物描写的层次感;复修从英文翻译中文的练习中提高了国语的水平;等等。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全面与和谐是教育的原则。倘若现在的教育工作者能从普遍联系的原则出发,以培养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的学生,也许就不太会出现各科独立、偏科严重的现象了。
三、强调自主学习,注重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关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这样表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本质上说读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和作者的意思完全吻合,只能以自己的经验尽可能接近作者的意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理解作品既有共性,即大家都能读出来的东西,同时理解作品又具有个性,即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理解。身临其境和感同身受是阅读最重要的因素,这也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原则。叶圣陶先生《文心》中的许多表述已经体现了个性化解读的理念。
1. 个性化阅读的基础是文本的具体化
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作品包括具有未定性的文本和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具体化,二者的结合才是完整的作品。没有读者的阅读,没有读者将文本具体化,文本只能是未完成的作品。
从语文学科来说,作者、作品、读者这三者的关系微妙而又复杂。作品是作者的人生体验,读者是否能读懂这体验取决于读者知识的累积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倘若读者没有这样的或者是类似的经验理解起来必然困难。“现在中学里,先生所教的是选文,所选的是世间比较有名的文章。或是现在的人做的,如鲁迅的《秋夜》,或是古时的人做的,如姚鼐的《登泰山记》。这些文章本来不为你们写作的,是他们写述自己的经验的东西。你们年纪这样小,经验又少,当然看了难懂。”(5页)这种状态今天依然没有改变,不管是以知识组元还是以主题组元,所选教材都是“大人”或“古人”或者是“外国人”的经验。在第八章《诗》里,乐华、大文对于新俄作家的诗《工场的歌》和《天国的工场》感到非常惊讶和不能理解,因为他们既没有到工场去过,也没有看过类似的诗歌。而当乐华有了工场的生活体验后对这样的诗歌自然就产生了亲切感。这再次说明没有生活经验确实很难理解作品。作为教师,应该做的是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帮助学生走入情境,将文本具体化。
2. 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是自主阅读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然而个性化的第一要义是自主阅读,没有读者的自主,所谓个性化无从谈起。自主阅读又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而只有富有创造性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的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教师对作品的理解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
教师根据教学参考资料解读作品,根据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的套路分析课文,只能算是肢解课文,是程式化的解读,是灌输。
叶圣陶先生认为,在教学中“须认定作之者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因此他提出了变“教”为“学”、变“教”为“导”等具有全新理念的主体性教学方法。变“教”为“学”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变依赖学习为自主学习。他指出:“我意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学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这就是说,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有学习的主动权,能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确定学习目的和学习进度。真正的自主学习必然是人自为学、自学自得的异步学习。第二层意思是变灌输学习为尝试学习。他在谈到训练学生读书习惯时指出:“我们遇到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都不可预言必然能了解,总是准备着一副心力,尝试去了解。尝试的结果,假如果真了解了,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象必然较深,自己对于它的情感,必然较浓。假如不能了解,也就发现了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的指导,就困惑所在加以解答,其时在内容的领悟上和方法的运用上,都将感到恍然有得的快感,对于以后的尝试,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无论成功与否,尝试都比不尝试有益得多。”叶圣陶先生强调的尝试学习,不仅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而且是教学次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可以概括为由教而学,先教后学。这种教学观,学生的学是教的附庸,并受动于教;是教师先教,学生后学,教师先讲,学生后练。叶圣陶先生的教学观,逆转了传统的教学次序,变“教学”为“学教”,提倡学生自学,教师辅导。“自学辅导”的重要特点,就是把学生的“学”置于重要位置上,将带有尝试性的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变“教”为“导”要做到以下两点:一要引导学生善于自学。叶圣陶指出:“教师特别致力于引导学生善于自学,绝不是越出了教师的职责,绝不致贬低了教师的尊严。正相反,我以为惟有能这样做的教师才够得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他还说:“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之谓也。”一句话,“导”为了使学生自得,“导”是手段,自得才是目的。二要少教多导,适时而导。叶圣陶先生“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的论断清楚地说明,“导”和“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导”是第一位的,教学要以“导”为主,在提示、启发、引导、点拨等方面多下功夫。
叶圣陶先生的《文心》教学理念,是我国语文教育思想宝库中闪耀的明珠,对我们当前语文课程改革有着很大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①夏丏尊、叶圣陶 《文心》,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3年版。
②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③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④《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版。
⑤《叶圣陶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⑥陈郁 《“触发”语文学习的助推器》,《大众科学》2007年8期。
(作者单位:新沂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