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1期 ID: 146997

  

对《曹刿论战》的另一番解读

◇ 刘 伟 罗曼丽

  《曹刿论战》一文,从结果安排和人物刻画上来看,作者旨在通过齐鲁长勺之战,歌颂鲁庄公“任人唯贤”、“勇于纳谏”的君主胸怀,同时也正面描写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但在有关教学参考书和许多教师的教学中,只褒扬了曹刿的“远谋”,只字不提庄公的胸怀,反而鄙视他,这违背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对庄公的评价也是片面的。我们认为真正值得赞扬的是庄公这个人物。
  无权无势的曹刿,其“远谋”能充分发挥并取得成功,这都是庄公的功劳。就文章交代来看,决不能排除庄公大力支持这一因素,也就是说庄公的“任人唯贤”是长勺之战胜利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全文,看看庄公的作为:
  “公将战,曹刿请见。”在强齐压境,紧张备战的形式下,作为一国之君还能顾及到“草民”来访,并亲自接见,这是多么令人难以想象啊!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曹刿一一否定了他的战略方案时,庄公并不生气,而是更谦逊地说下去。当曹刿要求“战则请从”,庄公就“与之乘”。倘无庄公的“纳贤”,曹刿的才能何以如此顺利地施展。可见,庄公的“纳贤”为曹刿施展“远谋”创造了条件。
  但还不止于此。庄公更广阔的胸怀还表现在长勺战场上。“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而曹刿说“未可”,他便不“鼓”,不“驰”,听从曹刿指挥。在千军万马之前,庄公能做到这一点,又需要怎样的修养呢!虽然曹刿谋略在胸,可庄公蒙在鼓里,但他并不羞愧恼恨。是的,庄公指挥作战比不上曹刿,但他“唯贤以求”而又善于“听谏”,这也就足够了。俗话说“人无十全,树无九丫”,一个人怎能样样精通呢?
  庄公军事才能不如曹刿,也许治国方面强于曹刿。你看:“衣食所安,弗敢加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虽然,此举就参战条件来讲,显然不够,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公的政治清明。也就是说他不贪婪,不腐朽,能以诚待人,能顺应潮流,虽然有迷信色彩,但他毕竟处在那个愚昧时代,我们又怎么能过分苛求呢!当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更不用说了。再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常被议论者所忽略,其实,我们从此可以看到这个弱国之君有一种威武不能屈的气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含意深刻的语句来赞扬庄公的,作者写曹刿的“远谋”,其目的就是来赞扬庄公的君主胸怀的。
  我们分析一篇文章要从全局着眼,不能断章取义,否则就会错误评价文章中的人物,错误地把握文章的实质,违反作者的本意。
  (作者单位:钟祥市罗集二中)

对《曹刿论战》的另一番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