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中国古代文化就是指古代中国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古人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体育、教育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语文新课标对7~9年级学生提出了“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的要求。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教材中的古诗文无不蕴含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只是显得有些散乱,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有必要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分类梳理,以利于学生的积累。
一、重要作家所代表的思想文化的了解和积累
对重要作家所代表的思想文化的了解和积累,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日常教学,二是中考复习。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除了要重视对课文注释的了解积累外,还要适当补充介绍该作家所代表的思想。如学习《〈论语〉十则》,就要补充介绍孔子的儒家思想,如孔子的“仁爱”、“礼义”思想;学习《〈孟子〉两章》,要补充介绍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等儒家思想;学习《公输》,要补充介绍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等墨家思想;学习《〈庄子〉故事两则》,要补充介绍庄子的“天道无为”的道家思想、朴素的辩证思维和唯心哲学;学习《智子疑邻》,要补充介绍韩非的以法为本,“法”、“术”、“势”三者结合,“好利恶害”的人性论等法家思想。同时要学生注意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比如与当前建立和谐社会的联系等。在课外拓展阅读时可以选择与这些代表人物有关的文言片段进行阅读,使学生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学说的了解。中考复习时,教师可按作家的思想文化倾向进行归类,如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并了解这些人物的共同思想及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了解积累儒家的经典著作如《四书》《五经》等。也可按朝代分类,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化思潮,如“唐宋八大家”,不但要知晓“唐宋八大家”对散文的共同主张,尤其要了解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散文的不同风格。“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的,从上古到近代,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杜甫的《石壕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诸葛亮的《出师表》、墨翟的《公输》等,无不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芒。但由于所处历史时期不同,他们的爱国情感也深深地留下了时代的烙印,教师在让学生积累其核心的爱国主义思想时,也需要让学生注意其时代的局限性,如诸葛亮的狭隘的忠君思想。
二、成语典故的了解和积累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典故”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成语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成语典故的了解和积累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中学生的文化素养。现行中学教材古诗文中有许多成语和典故。据初步统计,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成语有:
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怡然称快、夏蚊成雷(《童趣》);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历历在目(《山市》);磨刀霍霍、扑朔迷离(《木兰诗》);刮目相看、吴下阿蒙(《孙权劝学》);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落英缤纷、与世隔绝、无人问津(《桃花源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水落石出、历历可数(《核舟记》);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老有所终(《大道之行》);如履平地(《观潮》);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游山西村》);不求甚解、环堵萧然(《五柳先生传》);犬牙差互(《小石潭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一碧万顷、心旷神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峰回路转、水落石出、山肴野蔌、醉翁之意不在酒、觥筹交错(《醉翁亭记》);汗流浃背(《满井游记》);鸿鹄之志、披坚执锐(《陈涉世家》);如鱼得水(《隆中对》);三顾茅庐、妄自菲薄(《出师表》);舍生取义(《鱼我所欲也》);一鼓作气、辙乱旗靡(《曹刿论战》);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有些古代寓言、神话故事或议论短文的题目就是一个成语,如《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夸父逐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等。对于这些成语,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理解其意思,学会运用;中考复习时,再加以系统整理。
在初中古诗文中还有许多典故可以让学生了解和积累。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灏《黄鹤楼》;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今日又南冠——夏完淳《别云间》;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等等。对于典故,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其出处,还要理解其含义,领会运用典故的好处,以使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学会运用典故,体现自己的文化素养。
三、民俗文化、礼仪文化等的了解和积累
1.古人纪日的方法和纪时的方法。
古人纪日最常用的是“月相纪日法”,通常用“朔”(初一)、“望”(月中,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既望”(望之后的一天)、“晦”(每月最后一天)。在《观潮》中就出现过“既望”一词。如“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古代的纪时法有“五更”纪时法: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四更(1-3点)、五更(3-5点)。如张岱《湖心亭看雪》中出现过“更定”一词:“是日更定矣” 。另外用“平明(清晨)”、“日中“(正午)、“日暮(黄昏)、“夜阑(深夜)”纪时,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传统的节日文化。
如“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写除夕、春节的,如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元宵的,如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写清明的,如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七夕的,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写中秋的,如苏轼《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重阳的,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古代的礼仪文化。
古代礼仪文化,有吉礼,主要指祭祀神和祖先的礼仪,如“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曹刿论战》中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有成人礼,有关个人成长的礼节,主要是“冠礼”和“笄礼”。所谓冠礼,是指男子的成年仪礼,男子20岁行冠礼。笄礼则指女子的成年仪礼,女子15岁行笄礼。《送东阳马生序》中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忌讳文化,古人对“死”有讳称,帝王之死曰“崩”。《出师表》有“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人名为皇帝避讳,如《捕蛇者说》中的“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应为“民”,避李世民讳。教育与科举制度文化,如博士、教授等 ,《孙权劝学》中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满井游记》有:“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作者时为顺天府教授)也 。” 等级制度,寡人、王、布衣;官职的设置及名称,侍中、侍郎、将军、大夫等,课文出现的例子很多,不再枚举。
由于时代的变迁,中学生对中国的古代文化了解越来越少,但是民族的文化必须传承,充分利用古诗文教学的机会,让学生了解和积累古代文化常识,理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责任。
(作者单位:余姚市兰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