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1期 ID: 147008

[ 杨小平 文选 ]   

且莫忽视成语语法功能的误用

◇ 杨小平

  成语辨析在高考试题中的地位暂时还难以撼动,而且考查形式还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除传统致误原因(如望文生义、色彩误用、轻重失度、形义混淆等)外,语法功能的误用也是近年来高考成语题答题致误的原因之一。
  请看下面的高考选择题:
  ①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公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2001年北京春招卷)
  ②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2004年福建卷)
  ③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2004年全国Ⅱ卷)
  ④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2005年山东卷)
  ⑤这次来美国参加会议,要积极参加活动,既能向各国的同行学习,又能走马观花地感受美国的生活。(同上)
  ⑥各类配套完善的高新园区的建成使用,不仅带动了房地产开发,取得了经济效益,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聚集着人气,改善着人居环境。(2006年山东卷)
  ⑦暮春时节是潭拓寺“二乔玉兰”的盛花期,4月上旬,这两株玉兰的树冠上就布满了含英咀华的花蕾。(2007年北京卷)
  我们进行分析:例①中的“指手画脚”是动词性的,比如“在这件事情上你不要指手画脚”,而句中作为动词的“指手画脚”却担当“练”字的状语,结果造成了使用上的错误;例②中的“纸醉金迷”担当了“晋商大院”的定语,造成了定中关系的不搭配;例③更为特殊,“忍无可忍”的结果必定是“毋需再忍”,可这个语境中 “忍无可忍”的结果却是“投降”,前后语句因果关系不当;例④和例②的问题一样,都属于定中关系不当;而例⑤用“走马观花”修饰“感受”造成状中关系不当。例⑥将“潜移默化”这个动词当作名词,使之成为介词的宾语而造成使用错误。例⑦除去“含英咀华”意义使用上的错误外,还可以理解为将一个动词性成语误用为形容词了。
  成语辨析中明确成语语法功能误用的意义主要在于明确致误原因,拓宽辨析渠道,进一步提高解答成语辨析题的准确率。这类试题对我们的启示在于成语使用正误的辨析不能只考虑成语本身的意义和特点,一定要将其置于一定语境中予以考虑,前后比照,多方斟酌。比如:
  ①今天的西湖仿佛通晓人意,宛如一位淡妆浓抹的少女,将她最亮丽的一面展现在了游客面前,让人倍感爽心悦目。
  ②《蜗居》中贪污腐化的宋思明终于走上了不归路,这完全是由于他咎由自取。
  ①句将西湖喻为既“淡妆”又“浓抹”的少女就已经让人奇怪,后面又说“最亮丽的一面”,“一面”是“淡妆”的一面还是“浓抹”的一面呢?使用错误显而易见。而②句中的“咎由自取”本身并没有错误,错在句中的“由于”二字上,“咎由自取”中已经包含了“由于”的意思,再用就出现了语义重复,所以用了“由于”,后面的“咎由自取”的使用就是错误的了。
  总之,解答成语辨析试题要养成“词不离句”的习惯,从“应用”的能力层级出发,多方位、多角度予以考虑和筛选,就能获得正确的选项。
  (作者单位:华亭县一中)

且莫忽视成语语法功能的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