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高科技进入语文课堂,教学手段的不断革新,的确给语文教学增添了色彩,注入了活力,增加了形象性、生动性,弥补了有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不足。但由于容量太大,节奏太快,课件太多,教师连珠炮似地讲,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观看,有时没有回旋余地,没有咀嚼回味时间,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泛滥使用,有时喧宾夺主,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的现实不容乐观。如何立足于教材,服务于教材,巧妙发挥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的辅助作用,更科学、更高效地完成预定教学任务,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深思。
一、披沙拣金,打磨语文课的真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能力”。为了这些目标的实现,精选教学课件尤其重要,但如今看到的有些公开课,随意性很大,不用多媒体就像是缺憾,占用时间较多,对文本阅读浅尝辄止,品味、赏析等环节也难免匆忙和肤浅。
语文课姓语。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深刻地指出:“要重视课文教学,课文教学不要打水漂。”语文教师应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本,诗歌、散文等就更要加强朗读,以各种朗读方法为纽带,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理解文字含义,透视文字背后的意蕴,这是语文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不能用多媒体的播放代替语文教学过程,语文教师应以文本为依据,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主,过多停留于课件展示带来的眼花缭乱的视觉享受,是语文教师力求避免的。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的散文名篇,他用诗一般的语言歌颂了黄土高原上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文章具有雄奇的意境美、铿锵的节奏美、长短句结合的形式美,这些美点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也不是靠多媒体能完全呈现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把二者巧妙整合,以一当十,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挑细选后,我仅用两分钟时间播放安塞腰鼓的雄浑壮观场面,让学生从视觉直接地认识腰鼓这种陕北特有的传统乐器,并欣赏从鼓点、鼓声、鼓韵中传达的美感,激发学生更想深入了解的兴趣,然后自然过渡到对文章的深入学习。以下的环节中重点加强朗读,以读为突破,深入文本。(1)听鲍国安的范读录音,欣赏多媒体画面,感受腰鼓的气势和美感,并初步揣摩朗读时语音的轻重、语气的强弱、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让学生做到读前心中有底。(2)小组交流朗读方法,发表个人独到见解。(3)个人展示,大家点评。(4)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男生读、女生读、师生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当学生从“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速……”中读出急促铿锵的节奏时,就已经体会到搏击腰鼓时力量的宣泄和喷射,读书时就会有昂扬的精神风貌,声音响亮有气势,这时的课堂已经成为腰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高亢的读书声中,文章扬扬洒洒的语言、快速变换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的气势,学生一一地品味到。这时,学生同作者产生了共鸣,黄土高原上鼓声震天的壮美场面不再遥远。
二、因文而异,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色
语文课不是表演课,不需要辅助手段时就不要迁就,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更容不得教师利用多媒体作秀,“清水出芙蓉”是语文课的自然美,“浓装艳抹”是对母语的不尊重。语文课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解读。文字是什么?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文字是一座桥梁,这边桥上站着读者,那边桥上站着作者,通过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文字中精妙的句段往往深藏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蕴含着作品的主旨和理趣,是作者精雕细刻所致,有时是一字千金。在品味语言这一环节上,多媒体只能“望文兴叹”。
朱自清的《背影》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其朴实的语言着实让人感动。文中四次写背影,但作者细致刻画的是“过铁道买橘子”这一特写镜头。学习本文对文中典型语句的品味尤为重要。在精读的基础上,我把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摸索赏析语言的方法。听听学生的个人见解吧:有人认为“胖”是用白描手法勾勒父亲淡淡的背影轮廓,为下文写“爬”的困难作伏笔;有人认为“蹒跚”是走路不稳的样子。父亲步履不便,平地走路尚且如此,爬下月台跨过铁道的困难将怎样呢?我因势利导,学生会进一步发现作者遣词的匠心:“慢慢探身下去”中的“探”字把父亲爬下月台的艰难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更何况是“慢慢探”呢!“慢慢”中已包含了一种动态,把为父之良苦用心逼真地再现出来。继续沿着作者的心灵轨迹读下去,品味父亲再爬上月台的艰难:一个“攀”字足以显出动作很吃力,两脚向上“缩”又突显“爬”的困难程度。一个体胖的老人,力不从心,但知难而上,只因胸中那颗深爱儿子火热的心呀!这一个个鲜活的词语,形神兼备,此时此刻,它们化作了一根根明亮的钢针,扎得儿子的心隐隐作痛。读到此处,学生的思想受到感化,灵魂得到洗涤,感情产生共鸣,这才是本色的语文教学。这种效果是多媒体无法达到的,这样的环节最好让它成为旁观者,不要因“热闹”而参与其中,画蛇添足要不得。
三、动手动脑,使语文课更厚重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由于内容的不同,理解的难度也会有差异:有时间的差异,有地理位置的差异,有风俗文化的差异等。由于年龄、能力和条件的限制,学生理解不可能完全到位,这就要求教师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理解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网上下载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喜欢,他们自己制作的学习课件一定会更喜欢。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作者的距离更近。
《斑羚飞渡》中,在面临种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老斑羚带领小斑羚像彩虹一样飞过死亡的峡谷,用行动给人类以强烈的震撼。文章的重点是飞渡的经过,怎样把抽象的经过再现出来呢?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课,请教专业老师,精心制作课件,有人还学会用flash制作动漫。他们的作品在上课时用多媒体展现出来,生动的画面各具灵性,起到了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功效。这样的画面将植入他们的心灵,从另一个角度让他们记住“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诺言。
对《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学生可在绘画中一边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妙,一边发挥想象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第二段景色描写,通过绘画来展示,既有利于学生背诵和写作,又提高了手和脑的协调能力。
(作者单位:邳州市碾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