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索寓言〉》(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是钱钟书先生写的一篇读后感,但它又与一般的读后感不同,别出新意。钱先生没有像通常的读者那样由作者的思想牵着鼻子走,而是在读的过程中掺进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对《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进行“新解”,给每一个故事都生发出新的寓意来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既体现了钱先生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为我们从前人的文章中读出新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
那么,钱先生是以怎样的思维方式来解读前人的文章并赋予它们新的意义的呢?在此略作归纳,以飨读者。
1.逆向求异。不走常规之路,不落俗套,从一般人所了解的观点、说法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背道而驰”地去确立自己的新观点。
“蝙蝠的故事”原题目作《蝙蝠和黄鼠狼》,叙写“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的故事,讲的是“我们遇事也不要一成不变,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风险”的道理。在文中,作者却作了进一步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以此来讽刺那些故意标新立异,以显示高明、博取虚名的人。
稍作分析,便可发现:原故事中“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而在钱先生看来,“蝙蝠在鸟类里偏要充兽”。他打破常规,反其道而行之,对原故事进行逆向思维,从而得出了自己新的结论。
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我们以后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思维的拓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2.延伸求新。指在前人的认识或在一般人观点的基础上再向前延伸一步,从而探求其中的新意或挖掘其中的深意。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原题作《蚂蚁和蝉》,原本只有“一到冬天,蚂蚁出晒米粒;促织饿得半死,向蚂蚁借粮,蚂蚁说:在夏天唱歌作乐的是你,到现在挨饿,活该”几句,原意只是讽刺只图安逸,不劳而获的人。可是作者不拘于此,偏要延伸开来,从原有故事本身引申出另一层意义。文中说:“这故事应该还有下文……促织进化,变成诗人……”可事实上,原故事并没有下文,下文的情况是作者自己添加上去的,作者是通过“延伸求新”的思维方式来获得新意。
在阅读时如果用这种思维方式思考,常能使我们豁然开朗,收获“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
3.更换视角。对于有些事,从这个角度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得出一个新的结论。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题作《寡妇和母鸡》,“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在文中,作者议论,“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帮助别人。在这里,伊索把着眼点放在老婆子身上,而钱先生却把目光盯着老母鸡,从老母鸡的身上找原因,从而得出了新的结论。
可见,对于有些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综上所述,钱先生在阅读伊索的文章时,通过“逆向求异”、“延伸求新”、“更换视角”的方法,对原故事进行新解并赋予新意来洞浊世相,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其他几则故事,钱先生的解读方法也大致如此,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达尔文曾说:“最好的学习是方法的学习。”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识记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思维方式或方法。学习这篇文章,就应该好好学习钱钟书先生的这种思维方式或读书方法,不断培养自己独立自主、大胆创新的意识,在平时的阅读中勤动、善动脑筋,用前人的观点引燃自己智慧的火花。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人云亦云,步人后尘;或许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给优秀的文学作品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它永放光芒。
(作者单位:永登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