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很重视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的培养,每年高考也很重视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的考查。大家都在力求翻译得准确、通顺。
而要做到准确、通顺,必须尽量坚持直译,力求字字落实;只有实在不能字字落实时,才辅之以意译。但即使这样做了,仍然有些句子或词语无法译好或译对。这里想为大家支几招。
第一,如果遇到按常理无法翻译时,应当考虑是否有下列情况之一:(1)通假字;(2)词类活用;(3)古今异义;(4)偏义复词;(5)固定结构;(6)特殊句式。例如: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该句的断句应该为: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而不能把“凡是”作为一个词,这是古今异义。“未始”是固定结构,是不曾、未曾的意思。“山水有异态者”是定语后置句,“有异态”是修饰“山水”的。只有考虑到并且明白这三点,才能把句子准确翻译为:“(自)以为大凡这个州有着奇特形态的山水,都被我享有过了(或我都游历过了),却不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出。”
第二,句中有使动用法时,必须会多种译法,才能确保译文的顺畅明白。
不能拘泥于译作“使(让)……”一种译法。
1.按“使……”的格式翻译的,较多。例如: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宁许以负秦曲”,可以译为“宁可答应它,使(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③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可以译为“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
2.稍作引申,换一个比较贴近的一般动词来翻译。例如:
④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此句中的“从”是“使……跟从”或“使……跟随”。但这样翻译却很别扭。它必须这样翻译才妥帖:沛公第二天带着一百多个骑马的随行人员来拜见项王。
⑤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此句中的“弱”,是“使……变弱”的意思,但照此翻译却不好,“弱秦”还得译作“削弱秦国(的实力)”才好。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句中的“活”翻译为“使……活下来”,明显不妥;“臣活之”应译作“我救了他”才比较贴切。
3.有的时候,不能直译,而必须意译。例如:
⑦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於河中。(《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此句中的“沈”(沉)是使动用法,但句子决不能译成“使赵国二万名士兵沉入黄河中”,而必须译为“把赵国二万名士兵赶到黄河中淹死”。
第三,有时意动用法的词语也可按使动用法来翻译。
本来,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所谓意动用法,是指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翻译时一般为“以……为……”、“认为……”,或“把……当成……”。但有的时候意动用法的词语按照使动用法的译法去翻译也完全说得通。例如:
⑧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
此句中的第一个“封”,是边界的意思。教材的注释都作为意动处理,“既东封郑”句一般译为“把郑国作为(晋国)东部的边境以后”。如果按使动来翻译它,就是“让(使)郑国成为(晋国)东部的边境以后”。这也完全讲得通,在表意上、逻辑上,都没有问题。
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此句中的“侣”和“友”,历来都理解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这固然是对的。但是,若将它们作为使动用法来理解,也完全讲得通:“让鱼虾成为(我们的)伴侣,让麋鹿成为(我们的)朋友”,不是也很妥帖吗?
⑩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这里的“王之”既可以作“以之为王”讲,也可作“使之为王”讲。
古代汉语中的这种语言现象,不但学生应该知道,教师,尤其是阅卷教师也必须知道。
第四,有些运用了铺陈、渲染等繁笔来表达的句子,要作凝缩,进行概括性翻译。例如:
?輥?輯?訛(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此句中“席卷”和“包举”同义,“天下”和“宇内”同义;“囊括四海”与“并吞八荒”亦同义。如果要讲究“字字落实”,找出四种不同的说法来翻译这四个短句,是非常困难的。最经济的译法是把句子凝缩地译为“(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全国的雄心”。
?輥?輰?訛尝一脟之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吕氏春秋·察今》)
这里,“一镬之味”与“一鼎之调”意思完全相同,因此没有必要两句都译,只要译作“就知道一整锅肉的味道”即可。
?輥?輱?訛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这里“数”和“理”都是命运的意思,“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译为“胜负存亡的命运”比较简洁。
第五,有时碰到非常难译的词语,甚至把多部词典放在跟前也无法解决问题时,可用填空式,翻译时先把会的写出来,难的暂且空着,最后再依据语境推测难词的意思,往往会化难为易,使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例如:
?輥?輲?訛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这里的“揖”,教辅书的注释主要有两种:
1.将“揖”训为“谦让”。这很荒唐。因为赵太后正为“大臣强谏”要让长安君去齐国作人质生气,甚至明确表态:“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盛气”,是指怒气。对触龙的求见,太后会怒气冲冲地“谦让”他吗?逻辑上根本站不住脚。而且,语法上,“谦让”又怎么可能带宾语“他”?搭配不当啊。将“揖”解释为谦让于前,又把句子翻译为“太后怒气冲冲地等待他”于后,岂非卖矛又卖盾。
2.说“揖”当作“胥”,“胥”通“须”,等待。这也很不科学,注释绝不允许如此信口雌黄、随心所欲。凭什么说“揖”当作“胥”?为典籍作注,绝对不允许“想当然”,这应该是常识。
也有注家称《史记·赵世家》中为“胥”,“胥”同“须”,等待。于是将“揖”训为“等待”。这也是在误导学生:因为仅根据《史记》用“胥”,根本不能推断《战国策》的“揖”即为“胥”。这太牵强附会了。
笔者认为,这些词语的解释只能有两个依据,一是词典,二是语境。一般情况下,可以从词典的若干义项中选得文本中这个词的解释;如果各个义项都说不通,就需要根据语境来推测。
据查,“揖”的词典义有三:(1)拱手行礼;(2)让,谦让;(3)读jí,会集的意思。显然,这三个义项都不适合这个语境。
所以,“揖”的解释只能根据语境推测,书面翻译则可用填充式,即先把会译的写下,最后根据语境填上推测所得的义项。
赵太后怒气冲冲地 ( )他
很显然,()中只能填上“等待”或“等着”。
?輥?輳?訛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三国志·关羽传》)
这里的“蹑”,词典上的义项有四个:(1)踩,踏;(2)登,居;(3)追踪,追随;(4)穿(鞋),趿拉(鞋)。
可以说,所有的义项都解释不通这个句子中的“蹑”字。惟有依据文本推测,采用填充式译法,才能够迎刃而解:
可以派人劝说 孙权()他(关羽)的后方,许诺割让江南土地封赏孙权,那樊城之围自然就解除了。
根据这个句子的上下文,尤其是联系《三国志·关羽传》的文本,不假思索,也能断定()中应填的一定是“偷袭”、“袭击”之类的词语。
(作者单位:沭阳如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