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第5期 ID: 146710

[ 张圣春 文选 ]   

浅谈《台阶》的主题

◇ 张圣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八课是李森祥的小说《台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课文研讨”的“把握意蕴”部分从两个角度分析了该小说的中心——“①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重……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①我觉得这里对该小说主题的两层分析值得商榷,一是主题概括不全面,二是表达不简明。
  一、“把握意蕴”第一层分析了“父亲”的言行,但只关注“局部现象”即造屋过程所带来的幸福感,而不提造屋后的失落。
  “我”的父亲是本文主要人物,全文未交代其姓名、年龄、绰号,与文中人物“我”和“母亲”的关系也平常,只是为家庭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下称“新屋”),性格也没有特别之处。可见,“父亲”就是天底下一个最普通的农民,一辈子默默地勤恳地干。因为乡邻们认为谁房屋台阶高谁家就有地位,他开始了漫长的准备工作: “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要造新屋。经过大半辈子的准备,他终于建成新屋。这层分析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论来阐释“父亲”的行为当然正确。“父亲”毕生的奋斗确实是要赢得尊重。
  但这里只抓住从准备造屋到新屋造成这一情节,对新屋造成后“父亲”的遭遇(仍然没人认为他有地位。由此产生的心理阴影加上年老体衰,使他从此一蹶不振)却只字不提。王元骧在《文学原理》中指出:“因此,我们要认识作品的主题,就只能从分析作品的总体思想、主要线索入手,否则就有可能被局部现象,乃至个别细节模糊了视线,影响对它的准确把握。”②上述分析显然是只看到“局部现象”——从准备造新屋到新屋造成这一部分情节,因此自然就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得出的结论——“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自然也就不全面了。
  其实,马斯洛这位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还提出了“健康的人应具备的品质”有九方面,其中就有“能悦纳自己、他人及自然;在感情上能保持独立,有自己的生活……能承受欢乐与忧伤的经验”。③“父亲”由于在造成新屋后仍然没有得到他人“有地位”的认可,加上自己年老体衰,心情就一蹶不振,这是不能“悦纳自己”、承受不了“忧伤的经验”的表现。年老体衰是自然规律,人人不可回避,可他难以接受;造成新屋,幸福感应该比造屋过程中更强烈,但一看别人仍然不认可,自己也就不认可自己了。他为什么不能自我认可呢?因为,他把别人的评价看得过重,而把别人的评价看得过重正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弱点。④所以,只要我们关注本小说的全部情节,就可看出“父亲”虽然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的优点,但也带有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过分看重别人评价、不能悦纳自己的弱点。
  二、“把握意蕴”第二层分析了社会环境,但同样只关注生产力水平低下带来的新屋造成前的艰难,而不提造成后对“父亲”无人关注。
  这一层分析说的“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却只把“凄楚、辛酸”与“经济落后”相联系。经济落后使“父亲”的准备过程漫长而艰辛,但是“父亲”并没有什么言行表现出强烈的凄楚、辛酸。而且,“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从这两句可知,造屋给他带来了追求的满足感、愉悦感。大半辈子虽苦却有盼头,可谓苦中有乐。如果要说“凄楚、辛酸”,虽然是长期的,但也是淡淡的,预料之中的,可接受的。
  但在新屋造成后一蹶不振造成的“凄楚、辛酸”,却是强烈的、深刻的、预料之外的、难以接受的,所以这种精神的“凄楚、辛酸”比“经济落后”带来的艰辛更“凄楚”更“辛酸”。请看,造成新屋之后的答人问话出错、挑水闪腰、整天若有所失、头埋膝盖、有哪件是快乐的?“父亲”心中有多少失落!大半辈子的艰苦创业换来的竟然是一场空——在别人心中仍然没有地位,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可见,“凄楚、辛酸”既表现在创业艰苦上,更表现在创业后精神一蹶不振上。
  创业艰苦,确实如开头引文中所说是因为生产力落后;创业后精神一蹶不振,这种情绪产生的根源又是什么?以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为代表的情绪认知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由环境事件、生理状态、认知过程三个条件制约的。⑤因此,创业后精神的“凄楚、辛酸”根源有三:一是 “环境事件”,即造成新屋没人认可,导致他走出家门没地位;其次是不能挑水,导致自认为在家里没地位,因为挑水是农村男人的职责。二是“生理状态”,他的身体并没有差到经常生病、生重病或生活不能自理,不过是不能挑水而已。可见,这对他的情绪没有大影响。三是认知过程,“造成新屋没人认可”并不复杂,认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所以,主要是“环境事件”即无人认可和不能挑水,造成“父亲”自以为在村子里和家里都没有“地位”。
  如果“父亲”能够认识到既然自己的使命(造房子)已经完成,只要发点余热,干些力所能及的轻活就行,至于挑水这种重体力劳动应该是年轻体健的子女的事,那么“父亲”就不会觉得“家里家外没地位”了。可见,没能调适心理,是他一蹶不振的主观根源。再假设有人或组织(比如老人协会)给他疏导,使他明白“我的地位我做主”,或者给他公正的评价,说“你建成有这么高台阶的新屋,真不简单”之类的话,他就会觉得自己“走出家门有地位”了。再或者安排他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他的心理也能渐渐平复,直至平和健康。可见,社会没能给他公正的评价,又缺少心理救助机制,是他一蹶不振的客观根源。所以,只要看到“父亲”精神上的“凄楚、辛酸”,我们就能认识到他需要调整心态,悦纳自己,保持心理健康。这样他才能感受到应有的自尊,使人生得到应有的幸福。
  综上所述,本小说主题可概括为:一个人要追求自尊和幸福,必须既要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艰苦创业,去实现外在目标,又要调适心理,悦纳自己,保持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60~61页。
  ②④⑤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23~24页、27~28页、111~112页。
  ③王元骧《文学原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72~173页。
  (作者单位:龙游县寺后初级中学)

浅谈《台阶》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