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东皋以舒啸。(《归去来兮辞》)
〔舒啸〕高歌。
这个注释过于简略,因为它没有注意到“啸”之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东汉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为其注释:“啸,吹声也。从口,肃声。”许慎认为啸是吹气之声。它的原生态是先民模仿大自然的音响,来抒发内心的感受而形成的一种音乐艺术。
古代的啸者,追求归隐避世的情志与自然风物的契合,特别喜欢发啸于长风皓月之下和名山大川之中。对那些餐花佩叶、挹露攀霞的幽人逸士而言,啸音足以显示其归隐山川、超世迈俗的美好情操。而且,魏晋时人都是一些善啸的风流名士。如:
刘道真少时,常渔草泽,善歌啸,闻者莫不留连。有一老妪识其非常人,甚乐其歌啸,乃杀豚进之。(《世说新语·任诞》十七)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世说新语·任诞》四十六)
邻家有女,(谢鲲)尝往挑之,女方织,以梭投折其两齿。既归,傲然长啸,曰:“犹不废我啸歌。”(《世说新语·赏誉九七》刘孝标注引《江左名士传》)
阮步兵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蝤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世说新语·栖逸》一)
可见“啸”是古人的一种特殊习尚,它与彼时之文人生活契合无间,散发着摄人心魂的艺术魅力,使人心游万仞,浮想联翩。而当我们再来阅读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时,也许既可以想见其为人,又可以窥见人物背后的风神气韵。而“啸”,又岂是简单的一个“高歌”能解释得了的!
二、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蜂房〕楼阁依山而筑,所以说像蜂房。
楼阁依山而筑者,所在皆是也,何以此处独说像蜂房。如此作注让人费解。
查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蜂房,形容天井之多。《古代汉语》注:蜂房,蜂巢内六角形的小室,这里比喻建筑物的多而密。由此可见,说楼阁像蜂房,还是因为它的多而密,而不是因为它依山而建。
三、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阿房宫赋》)
〔磷磷〕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这里形容建筑物上凸出的钉头。
这个注释无疑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建筑物上的钉头除了特别需要外,一般是不突出来的。否则,既不符合审美,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这个常识相信唐人也不例外。那么,钉头磷磷,又作怎样的解释呢?
《辞源》注“磷磷”:1.水石明净貌;2.色泽鲜明貌。司马相如《上林赋》:“磷磷烂烂,采色皓汗。”这两个义项都强调了色泽的耀眼。《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59年版)、《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下同)都从这个角度解释了“磷磷”:原指玉石的色彩映曜,这里是形容梁柱上钉头的光彩夺目。如此注释,无疑合理多了。
四、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彭〕即彭祖。
此注解诚然不错,但过于简略,让学生不甚了了。据《辞源》记:彭祖,传说颛顼帝玄孙,陆终氏的第三子,姓钱名铿,尧封之于彭城,因其道可祖,故谓之彭祖。钱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吏,年八百岁。
故教材应据此补注为:“彭,即彭祖。姓钱名铿,帝颛顼之孙,年八百岁。”这样的注释,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五、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三驱〕《易经》:“王以三驱。”指狩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三驱,网三面,留一面。
“乐盘游”,指娱乐游逸,从事狩猎。按逻辑思路,这里魏征当是劝戒皇帝狩猎不要没完没了,不要因为纵情游乐而荒废了国家大事,凡事应有个度。故“三驱”当采用《礼·王制》中的说法:“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据此理解,则文意畅达,文从字顺了。
(作者单位:汨罗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