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第3期 ID: 146635

[ 张晓明 文选 ]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贵在“实”

◇ 张晓明

  语文教学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反思与改革,在这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不少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实实在在地学到了不少的东西,特别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细化和具体应用方面受益颇多。可是作为条件并不完全具备的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来说到底何去何从呢?前些年语文教育专家余映潮老师在资阳市给我们现场评课、上课时曾经指出:现在的语文教学应该少些花架子,讲究实际、实用。“实”也成了新课程标准实施几年来在教学改革方面最大的收获。在经历了对传统教育的猛烈批判和对国外教育的大加崇拜之后,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特别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贯彻新课程理念的时候,应尽量适合自己的学生的实际,尽量符合自己的实情,尽量适应自己学校的发展。因此,“实际、实效、实在”的求“实”之风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新追求。
  一、结合“实际”的备课
  在备课时,我们往往面临许多的资料无从取舍。特别是网络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让我们接触到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这些繁杂的教育资源中,我们备课时,一定要以求“实”的态度去选取,选取那些最适用的,最能让课堂得心应手的东西来辅助我们的教学。切不可过多过滥地把那些教学资源乃至外出听课看到的学到的技术技巧都堆砌在自己的备课中。我们应以教材为中心,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在反复思考该班农村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选取那些合适的辅助手段。如我校的一位年轻教师是电脑高手,他上《乡愁》一课时,准备了精彩的课件,有大量的图片和动画展示。后来这堂课成了课件展示课,这些农村的学生被眼花缭乱的图片动画吸引了,根本没多少时间与兴趣落实到对文本的品读和思考上。这样的备课、上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没有取得语文教学应有的和特有的效果。如果根据学生实际,以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情绪为导线,也是可以很深刻地导入和解读文本的。另外一位中年老师在准备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的教学时,在网上阅读了海伦·凯勒的事迹,研读了不少的教案,根据教参上的有关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知识结构体系,加上自己研读课本的体会,完成了一个简洁而新颖的适合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就是用了学生人手一册的《读本》里面的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来帮助理解课文;再用一个学生捂着眼睛从教室门口回到座位的例子,让学生体会老师对海伦的爱与付出。这样的教学,内容丰富,训练到位,目标落实,活动充分。他就是按学生的实际、教材的实际、自己的实际来备课的,这样的备课既有丰富的内容,又能让课堂妙趣横生。如果语文教学离开了“实际”,即使再完善的教育设施,再先进的教学手段,再高超的个人素质,也不可能真正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追求“实效”的课堂
  能够在尽量少的时间内获得尽量大的收获,这便是实效。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堂的实效性应该是教师教学的最终追求。
  1.注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实效性
  指导学生学习,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因此在指导过程中,应针对学生学习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以及难点问题,作出认真准确的指导,让学生有所提高。如简阳市的苏强老师,曾有一次送课到比较偏远的我们学校,面对这里的七年级学生见识少、语文素质较低的情况,这位全省一等奖的获得者并不着急,没有继续使用事先准备好的课件,而是井然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字词句段篇的学习,根据学生实际,因势利导地点拨,让学生真正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虽然前半堂课气氛有些沉闷,推动有些困难,但是后来课堂上不少学生的精彩发言,给前来听课的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实效性
  当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提出: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比如我校的李清老师在接手一位老教师教学的班级时,发现这个班上学生朗读有唱读的习惯,于是在上课时无论读课文,还是读词语,也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平时的课,对学生都作比较严格的要求,并经常对学生进行朗读示范。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我们再次到这个班听课时,明显地感觉到班上的学生都养成了一种良好的朗读习惯,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还有吴国军老师在培养学生书写习惯时,每天都要求学生用10~30分钟左右来训练写字,而且全批全改和面批相结合,每月评比出进步最大的和书写最工整以及书写最美观的学生。反复训练,强调实效,这样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注重对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实效性
  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往往都很注重听说读写这些方面的训练。然而在一堂课当中,并没有特别注重听说读写训练的实效,而只是将这些方面都让学生走马观花地粗略地表示一下,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对学生能力培养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如有的教师在上《草莓》这一课时,先用录音机让学生听读全文,然后叫学生说说课文中写了些什么,再叫学生读一读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最后让学生写一写见过的草莓或想象中的草莓,之后发表一些感言。看起来这一节课听说读写都用到了,而实际上,学生根本没有真正地领会课文内容,没能品味到文章中的精彩语言,没能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实也没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一堂真正有实效性的语文课,应引导学生充分研读文本,让学生在文本中读、悟,在文本中感受和体会,教师适当引导,有重点的训练,“四两拨千斤”便可培养其相应的能力。一节课根据文本将一点讲透,把一个方面练出效果,就是完美的教学。其实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主问题”就是一种典范。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其实是蕴含在课堂教学的点滴之中的,不要断然将训练与文本割裂开来,表面什么都训练了,其实什么也没有训练到位。
  4.注重课堂气氛的实效性
  有的教师在营造课堂气氛时,表现得华而不实,过多地做一些表面文章,有时还将氛围过分地夸大。有的人上课,一堂课都在放着音乐,喧宾夺主,反而影响了课堂效果。如有位教师教学《美猴王》,居然将《西游记》的插曲连续播放,将一种对文本解读的静谧的感悟变味成一种热闹喧哗的氛围。在这种情景下,学生心里也许是想着动画片或者电视剧的画面情节,很难进入角色,这怎么解读文本呢!
  其实,氛围不一定要多媒体,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一种融洽的关系也是最好的氛围。如余映潮老师给我们上的示范课《济南的冬天》,就是学生静静地看书,没有什么背景音乐,他慈祥地看着学生读书,没有一点所谓的指导和提示。学生静静地思考问题,也不要求什么合作讨论的轰轰烈烈。那静静的八分钟时间,学生时而默叹,时而摇头,时而微笑,那种情景也感人至深啊。我们应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适当安排,尽量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景中进行学习,然后随着文本的深入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得到情感的升华和体验。
  三、注重“实在”的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的目的就是培优补差,它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果一个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在进行课后辅导,那情形与上课又有何差别。作为农村学校走读生居多,他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都无法学好,在课后身心疲劳之时,又怎么能学好呢?当看到其他人都在玩,被辅导的学生又有几个能安下心来补习呢?因此教师在辅导时,应重点在学习目的和远大理想方面下功夫。侧重挑选几个真正需要辅导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辅导之中,让学生由内而外地发生改变。特别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让他们真正能有所收获。
  1.对学困生的辅导应注重实在性
  学困生之所以差,是因为以前的积累较差,或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对学困生的辅导,要分析其差的原因,针对其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辅导,切忌一刀切。
  比如我辅导的一位从外地转过来的学困生,他连一篇通顺的作文都写不出来,我就叫他每天写一篇日记给我看,不论长短。然后和他一起修改并鼓励他写作,循序渐进,这位学生后来有了很大的进步,中考语文还得了A等。
  其实学困生的辅导不一定成绩优秀才是有效果,语文无处不在,有进步就是有效果。
  2.对学优生的辅导也应注重实在性
  有一位教师,在辅导一个语文各方面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时,给了他一本名著,上面有自己看书时写下的笔记和批注。学生拿着书,既要学习书中的内容,也要体会老师的学习方法。老师的辅导并不需多少时间,就可将自己的体会与方法传授给学生。优秀学生大多对课堂上讲的已经明白,甚至了如指掌了,多说也没有意义,而对老师的读书方法却很感兴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优生读书的方法,让他们尽可能地多读书,这样的辅导才真正具有实在性。如果学生有什么好的收获与体会,可与老师进行交流,语文学习到一定的时候就是一种积累,一种感悟。
  教师要求学生多读书,在农村学校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给他们创造条件。比如现在父母在外打工的居多,有不少学生有学习机,但是没有派上用场,甚至有的班级禁止将学习机带到学校。我就给他们挑选了很多的作文、散文、小小说,转换成TXT格式供他们阅读。再比如我上完《忆读书》就把冰心的《寄小读者》下载给他们,读完写心得体会,有学生仿写得很精彩。除此,还要多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如演讲比赛、书法比赛、作文比赛、手抄报、文学社等等。通常这些形式,让学生把语文知识变成一种能力,内化为一种素质。这就是一种最好的辅导了。
  教师还可以利用学优生辅导学困生的办法,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同时也锻炼了他们与人相处的能力,特别是一颗乐于助人的善良的心是学优生应该具备的。千万不要只搞形式,看起来闹闹热热,结果学生一无所获。
  总之,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无论从备课、上课,还是课外辅导上,都应以“实”为重,突出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逐步提高语文素养,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和中国文化的传承者。
  (作者单位:简阳市平息乡
  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贵在“实”